“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这种安静真的是因为上课铃声响起了吗?”近日,在淮安市实验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上,一名学生举起手,向老师沈娟问道。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讨论小组迅速形成,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沈娟微笑着穿梭其间,偶尔俯身倾听,却不急于给出答案。这一幕,是沈娟24年教学生涯中一个普通的课堂片段,也是她近年来教学创新实践的缩影。
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在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中,她放弃逐句讲解的教学方式,转而抛出核心任务——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说说你的理解。学生很快注意到“傣族”“景颇族”等民族称谓。沈娟顺势拓展民族文化,引出“民族团结”的主题。她说,在过去课堂上还使用手写小黑板、幻灯片的年代,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但随着近年来新课标和新课程方案的出台,课堂转型势在必行。
沈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提问。在《花的学校》一课中,有孩子问:“‘地下的学校’到底指什么?”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悟出答案。在她的课堂上,学生还能上台当“小老师”,带领大家分析课文的“神奇之处”,沈娟则“退居二线”,只点拨,不代劳。“在这样的模式下,每个孩子都要开动小脑筋,积极发言,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沈娟说。
与此同时,沈娟也在尝试跨课程融合。教《曹冲称象》时,她问:“你们还有什么方法称大象?”数学思维的训练就这样悄然融入语文课堂,课堂变得更丰富、更开放。
在沈娟的引导下,孩子们的改变悄然发生,曾经习惯沉默的学生举起了手,曾经千篇一律的回答有了个性色彩。孩子们会发现问题了,会合作解决了,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了。“老师退一步,学生进一步,教育真正的价值,就在这一步之间。”她说。
■记者 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