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1952年,从小就接受公办教育。我父亲饱读四书五经,曾教过几天私塾。在辅导我家庭功课时,他就使用过私塾那套教育方法,效果也挺好。
我认为,私塾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咿咿呀呀的吟诵。所谓“吟诵”,就是一种说读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淮安区诗词协会陈精国先生喜欢研究散曲。他曾两次和我探讨吟诵这件事,认为吟诵是散曲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对散曲研究不深,因为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搜集、整理和研究南闸民歌上。几十年来,我搜集到一些关于吟诵的作品和知识。我曾把它当着南闸民歌的小分类,称之为“吟诵歌谣”。
其实,吟诵也是一种音乐现象,因为它是一种声音的展示,这里面有音符的交错,有情绪的宣泄,有领悟的效果。这是早年私塾的一种常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记得上小学时,语文老师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要求每篇课文都要背诵。当时校园里书声琅琅,但基本都是一些旧私塾沿袭下来的吟诵声,周围同学多是摇头晃脑的样子。
记得有一次我就出了洋相,语文老师把我喊到办公室,检查我背诵课文,那办公室可是全校十几名老师集体办公的地方,于是我就无视这些老师的存在,像平时在教室里一样,带着一种特殊腔调吟诵起来。有两位刚从师范学校分配来的年轻女老师随即笑出了声。还好语文老师把那两名女老师一批评,缓解了我内心的尴尬。他说:“这样诵读才能读出滋味,既进入境界,又体会到文章的内涵,也便于记忆,是值得夸赞的。”那两名女老师一时语塞。
其实,当时校园里的读书声,已经非常接近歌唱的诵读,显得很自由、很爽朗,既是对我们身心健康的一种锻炼,也对我们的求知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我自幼就对吟诵感觉良好。我想这正是千年教育习惯的延续。所以我也就比较坚定地相信这种教育方法。几十年来,如果是在个人场合,我都会自娱自乐地吟诵读书。夏天,我会一个人躺在树荫下的躺椅上,眼睛微闭,只留一线看着书中的内容,大声吟唱诵读,既是唱读家乡的乡土风情,也是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悠然自得,物我俱忘。顷刻间,好像书中的景物画面、人物形象都涌进脑海,与心灵产生一种奇妙共鸣,让我陶醉,让我感到幸福。
我在文中提到的“吟诵歌谣”,是属于家乡南闸民歌的大概念。说到歌就是以音乐为载体的听觉和视觉艺术,而谣体则是一种简洁的道白式语言艺术。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明吟诗也是在开拓艺术思维,这里应该有一种音乐感应。而诵则是朗诵和背诵,过目成诵。诵已经到记忆的深处,说明传统教育所提倡的记忆方式自有其长处,意味多读就会增加记忆,就会增长知识,就会增长阅历,对学习也有指导作用。
我搞民歌研究几十年,发现这些传统的吟诵歌谣,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结晶和积累。他们把那些枯燥的生活经历融入自娱自乐的唱词中。那种咿咿呀呀的腔调正是他们缓解痛苦的方法,因为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根本没有办法创作优美的音乐旋律。他们的腔调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规律,达成了共识,这也正是产生吟诵歌谣的原始初衷和特殊效果。
传统吟诵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每一句吟诵,都可能是先辈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心声表达,或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是对艰难岁月的感慨。
我认为这些传统吟诵非常值得我们去搜集、整理和研究,只有通过研究才能知道这种民俗文化现象的真伪,才能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脉络。通过深入研究传统吟诵,我们能够挖掘出其中潜藏的现实价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