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几十年未见却感觉从未离开过,你是否也曾有这样的感受?淮阴师范学院闵抗生教授于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三年了。
○研究和学习鲁迅
1997年,淮阴师范专科学校与淮阴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淮阴师范学院,我与闵教授成了同事。当年9月,鲁迅研究书系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闵教授的专著《鲁迅的创作与尼采的箴言》是该书系中的一本。在书中,闵教授运用中外比较的方法,促使其对《野草》的研究极大地突破了原来的格局与境界。这一奖项的获得,让我对闵教授刮目相看。
进一步了解得知:闵抗生教授生于1937年,江苏武进人。他195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后调入淮阴教育学院,专攻鲁迅研究,著述颇丰,成为全国知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同时,他还是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获得者、江苏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贾植芳曾这样评价闵教授:“抗生能甘于清贫和寂寞,僻居于苏北一隅,执着于自己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继续在鲁迅研究的领域内锲而不舍地埋头钻研、健步前进,并相继贡献出新的研究成果。”
这样一位有着传奇经历、有学问、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当然会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也不失时机地为校报“治学与成才”栏目向闵教授约稿。闵教授著述颇丰,文章风格鲜明、独树一帜。他深居简出、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耕耘。
去闵教授家拜访,不期然成了一场“美的旅程”,让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人们评价闵教授是儒雅谦逊、温润如玉,说话音量适中、语调适中、语速适中,散发出从容、温厚的气质。闵教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位谦谦君子,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说话慢条斯理,轻轻的、款款的。谈到专业时,他非常健谈。在闵教授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从前慢”。遗憾的是,当时没有请闵教授给校报题词或写下他的寄语。
闵教授当时正在忙着写《巨人的足迹:鲁迅前期作品论》这部专著,答应我一有时间就给我写寄语。他对校报发表的学生文章多有好评,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也体现了他对校园文化的重视。与我交流,特别是在听我说话时,他的眼角常含笑意。他是我见过的最没有架子的教授,一个让我感到亲切、可敬的教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从闵教授家中出来,陶渊明的这几句诗便浮现在脑海中,闵教授虽然没有立即答应赐稿,毕竟也没有拒绝。
○大学者写小文章
1999年4月,闵抗生教授来到编辑部,给我送来了《好学深思》等10篇短文,每篇数百字。在《好学深思》一文中,闵教授介绍了钱钟书年轻时立下的宏愿——横扫清华图书馆。他嗜书成癖,像酒徒嗜酒那样,“不可一日无此君”。我想到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当年在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的“野蛮读书方法”,从字母A读到字母Z,也许他曾得到过闵教授的启发,也学习了钱钟书先生的读书方法。
闵教授的稿子写得很干净,几乎一个字都不用改。他似乎对文字有“洁癖”,容不得一个看了不舒服的字。《深刻与浅薄》一文,20多年后的今天重读,还会让我拍案叫绝,只觉得该文妙不可言,让人收获很大。文章写道:“精品首在内容的富赡、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良固然重要,但只有技巧的精良,没有深刻厚重的思想内容,其产品纵然玲珑可喜,也只是一些无生命力的浅薄之作。”对于每一名写作者来说,创作出精品是每个人的追求。而对于一个时代来说,正是因为有经典作家的作品,才标示出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与气象。
10篇文章都很短,严格按照我的建议——每篇600字左右。现在想来,当初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呢?让老师多写一些该多好啊!可惜这是我如今的认知,当时不是这样想的。
闵教授的特长在于做学问,而且擅长在一个领域里深入开掘,取得巨大的成果。我写东西,喜欢钻冷门,因此,常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对于鲁迅研究这种大热门,我不敢问津。有一次,我在校园偶遇闵教授,自然不放过请教的机会:“鲁迅真有这么多东西可写吗?”他回答:“做学问就是要盯住一个方面深入钻下去,就像打井一样,越深,出水越多,鲁迅是研究不完的。”
回想与闵教授的交往,还有一段轶事值得一提。那是2000年元旦,我给住在我楼上的清河小学闵老师写明信片,感谢她指导我儿子学习数学。一个让你想寄明信片的人,应该是你需要感谢的人,或者是一个让你牵挂的人。我以为,明信片画面很漂亮,关键是文字要暖心,感谢要真诚。现在明信片似乎已经成为历史,当年寄明信片是虔诚的。结果,清河小学的闵老师没有收到我的祝福明信片,倒是闵教授收到了。有一次在校园,闵教授感谢我给他寄明信片,说“收到后很高兴”。我也不明就里地说“不客气”。原来,是收发室的师傅看到“闵老师”的字样,就将明信片投进了闵教授的信箱。我不禁自责:闵教授对校报帮助很大,我怎么没有想到写一张明信片感谢他呢?好在落款是我的名字,闵教授记住了。错进错出,效果不错。
退休后,闵教授去南京定居,仍笔耕不辍,他与相爱多年的李罗兰老师结婚……消息时有传来,我一直关心他的境况,但已经20多年没有与他见面了。
2021年12月,我在学校组织部、统战部工作,代表学校给闵教授发放慰问金。我给闵教授打电话,保姆说他夫人李罗兰老师不让接电话。我只好说是李老师的学生,这才接通,请李老师向闵教授转达新年祝福。一年后,我惊闻闵教授病逝于南京,非常悲痛,没想到我与闵教授是以这样的方式告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