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淮安风情

东西大街纪事

■董蕾

在我的记忆中,东西大街曾经整天人声鼎沸,是最热闹的地方,浓缩了城市的繁华。

东大街绿树成荫,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当时是人们最喜欢逛的地方。去一趟东大街,购物、餐饮、理发、洗澡、游玩、娱乐等诸事都能搞定,类似于现在的商业综合体。每逢节假日,人们从四面八方拥向东大街,将这里堵得水泄不通。文史学者张煦侯在《淮阴风土记》中这样描写东大街:“过东门大街,清江唯一之闹市也。往岁一年将尽,杂货业景象最佳,四乡打年货者围之数重,密不通风。”

相较于东大街繁华的商业氛围,拥有600多年历史的西大街是名副其实的政治文化中心。清代,这里官署林立,拥有河道总督、江北提督、淮扬镇守使及河工大小衙门70余所;清末至民国,是淮阴县署所在地;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后,是首府清江市政府公署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是清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西大街人文荟萃、底蕴深厚。街道两侧分布着拥有百年历史的江苏省淮阴中学(原江北大学堂)以及淮安市人民小学、淮安市实验小学等学校。主流媒体《淮安日报》(曾经有段时间叫《淮海报》)在这里度过了数十年岁月。江苏淮阴发电有限公司(原淮阴发电厂)在此创建。此外,西大街周边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济仓遗址、被誉为“江淮第一园”的清晏园以及老报人、著名书法家谢冰岩和著名导演谢铁骊兄弟之祖居。火星庙街上有京剧“通天教主”王瑶卿的故居。

我与东西大街的邂逅,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各地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如满天繁星般闪烁,文学爱好者数量与日俱增。十三四岁正值花季,是做梦的年纪。当时还是初二学生的我与班级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淮海少年文学社”,刻印了社刊《淮海少年》。为了表达对文学的喜爱,我们给当时的《淮海报》编辑部写了一封“读者来信”。让我们惊喜的是,这份“读者来信”很快被发表了。这是我们第一次发表作品啊!捧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我们欣喜若狂、激动万分。下午上完第二节课,我和几名小伙伴便乘坐公交车前去寻访淮海报社这个心中的圣地。下了公交车,一边步行,一边打听,在一位热心人的帮助下,我们终于在位于西大街中部的一个大院里找到了一幢小楼,楼外有一块正方形的木牌,白底红字写着“《淮海报》编辑部”。接待我们这群孩子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后来才知道他是总编办的陈坚老师。那天,陈坚老师将我们带进会议室。政文组负责编辑“教育园地”版面的金晓华老师热情地与我们交流了一个多小时,使我们备受鼓舞。我们对投身文学写作的信心更足了。我的文学梦就是从那个夏季、那条街、那幢报社小楼开启的,报社老师对我的肯定,让我获得了滋养,自此开始整装出发……每次去报社向老师请教,我们的心里都感到甜甜的、暖暖的,甚至还有点飘飘欲仙。西大街,是一个让人觉得芬芳的名字。走在街上,一边闻着空中飘来的花香,一边回味着编辑老师的谆谆教诲,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美丽的西大街、美丽的人间温情,足以让一个懵懂少年深受触动。这帧画面,足以让其一生珍藏、一生受用!

也是因为文学,西大街让我记住了另一位长者的名字,他叫周歧——淮阴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因为我就读于淮阴县中学(与淮阴中学一字之别),刊登我的文章的样报经常被错投到淮阴中学。周歧老师与我素不相识,但是他经常通过淮阴县中学的老师告诉我去取信件。他不厌其烦地提醒我,其无私的品德让我非常感动。要知道,一份份样报对一名初入文学殿堂的写作者来说是多么重要的鼓舞啊!它们就是一级级阶梯、一支支烛炬,正是它们的支撑和呵护,引领着我在文学道路上满腔热情地执着前行。对周歧老师多年如一日的无私帮助,我一直希望能当面对他说上一声“谢谢”,却一直未能如愿。直至我的女儿考入淮阴中学,我才得知,周老师已经退休多年,随儿子在美国定居。有点遗憾的同时,我又有几分庆幸。好在西大街还在,好在他工作过的中学也还在西大街上。西大街、淮阴中学、周老师,当我把三者联系在一起时,美丽的背景下,爱心满满的周老师就会清晰地呈现在我幸福的想象里。是的,提起西大街,我就会想起一所中学,就会想起一个人……

还是因为文学,东大街让我记住了一家书店的名字——东风书店。这家书店坐落在东大街的东段,在当时的市总工会东侧不远处,面向南。书店的经营者是一位30来岁、白白净净、戴着眼镜的年轻人,书店不大,30平方米左右。书店里全是文学类书籍,很有品位。我在这家书店购得不少好书,比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唐诗小集》、中华书局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少年百科丛书》《中国历史故事集》、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小丛书》《少年自然科学丛书》、北京出版社的《阅读与欣赏》《语文小丛书》、中国曲艺出版社的传统评书《兴唐传》系列、新蕾出版社的《小花朵丛书》《作家的童年》《科学家的童年》《艺术家的童年》系列……在旧书网上,这些书,一本几百元有之,一套五六万元也有。在这些养分的滋润下,我的文学素养不断提高,文学创作突飞猛进。后来,文学期刊和书店的境遇每况愈下,红火了很多年的东风书店也未能幸免,于1993年新春伊始“寿终正寝”。自此,它昔日的热闹场景和品位独特的经营理念永远湮灭在东大街的历史烟尘里。这却不能阻挡我们这批文学青年对它的深深怀念。如今,每每走在东大街上,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从前在这里购书、看书的情景,总希望东风书店能给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从梦中醒来,触景生情,李煜那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蓦然从心头跃起,几多叹息,几多怅然。

1998年,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部门对东西大街进行了改造。望着眼前陌生的一切,我泪眼婆娑、屡屡哽咽。

东西大街,你曾经的样貌永远鲜活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东西大街,那浓郁而朴素的人文情怀,值得我用一生去追忆与怀想……

2025-11-10 ■董蕾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284435.html 1 3 东西大街纪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