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花街

羡慕

■严苏

被人羡慕的一对夫妇,年老时却羡慕起别人。别人既非同事,也非朋友,而是对门一户人家。

这对夫妇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阶梯式,一岁之差。老大男孩,毕业于清华大学;老二女孩,毕业于北京大学;老三男孩,毕业于复旦大学。三个孩子都上名校,令人羡慕。

三个孩子是如何教育的?街谈巷议,成为这座城市的热门话题。好话传千里,分管教育的市领导听闻后来到教育局,局领导陪同他去慰问这对夫妻,新闻当晚播出。那时没有网络,否则一定上热搜。

这对夫妇是在文化单位退休的。退休前,丈夫从事剧目创作,妻子在办公室管理档案,算是同事。在文化单位工作的人多的是,别说一家三个孩子都上名校,一个孩子考上也要被人说一年,直到第二年高考有新的人上名校。这对夫妇创下的奇迹,怕是无人赶上,像体育竞技,达到一定的高度,想超越,难。两个人上班时常被人说起,退休了人们依然没有忘记。外出了,认识他们的人会指指点点,对身边的人说这两个老人了不起,把三个孩子送进名校。这是当年的大新闻,虽然过去好多年,但好多人一直铭记在心,以此激励自己的孩子。身边人听说过,只是不认识他们,不想今天不期而遇,机会难得,于是快步追赶,赶上了回头看。这样的事经常发生,二位老人见怪不怪,回一个笑,给人慈祥感。看的人内心大发感慨,这样的人怎么就不是自己的父母呢?感慨者忘了,人的出生不可选择,父母更是不可选择。

羡慕者只知二位老人的三个孩子上名校,不知毕业后去了哪里。二位老人没对外人说过,说了怕人说他们王婆卖瓜。

时间滴答,光阴荏苒,墙上的挂历一年一换,撤下旧的,挂上新的,不觉间二位已步入耄耋之年。几年前应老大之邀二位去了英国,半年后从英国去美国,在老二家又待半年。老三在上海安家,屈指一数去过四回。年事愈来愈高,腿懒,不想出远门,儿女家再好,也不如自己家好。自己家唯一不好的是寂寞,老眼对老眼,一天说不上几句话。

最怕节日。节日到来时,老两口就思念孩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思念也只能打电话,或者视频。电话听声,视频看人。也是远水不解近渴,合上手机,声音和人就不见了。对门那一家,节日热闹着呢,看得他们眼馋——老大提几个冷菜,老二拎两瓶白酒。兄弟俩显然是通气说好的。老三到饭点才匆匆赶来。老三拖三轮,节日坐车的人多,他想多跑跑,所以才姗姗来迟。老三风尘仆仆,进门前不忘拍打衣服,拍打后才会进门。不用从猫眼看,老两口也知道是老三回来了。巧了,对门这家也生了三个,不同的是都是小子。三个小子都没上大学,老大、老二学手艺,吃手艺饭;老三没学手艺,一身蛮力,吃力气饭。老三不吃白食,老两口从猫眼里看到,他每次来手里都拎个塑料袋,里面的东西想必是孝敬父母的吃食。

兄弟仨都喝酒,他们的父亲也喝酒,量都不大,喝着喝着就高了,说话不利索,嗓门也大,吵吵嚷嚷的,隔两道门都听到。听得出,老爷子不开心了,嘴里不干不净,不知他骂的是老几。“哐当”,东西倒地的声音。“嘭”,是茶杯或酒杯摔碎的声音。一次闹得严重,老爷子打开门,把三个儿子往外推,要他们赶紧滚,滚得越远越好,他不稀罕他们,说后“嘭”一声关上门。老爷子很绝情,三个儿子面面相觑,垂头丧气地走了。老两口从猫眼那里退回来,想三个儿子遭此驱赶,无脸回来了。不想他们不长记性,下个节日到来,老大、老二依旧一个买菜,一个买酒;老三还是到点赶来,手里依旧拎个袋子。老爷子好像也忘了说过的话,爷儿四喝酒、吃菜。喝着吃着声音又高起来,还拍了桌子,往下可能又要摔东西。

老话说:“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不打飞上天。”三个儿子就是“家鸡”啊,不管老爷子的话有多难听,他们恋这个家。

这对夫妇一辈子没高声说过话,此时很想效仿对门这户人家,敞开嗓门吵一架,也拍桌子,还想骂几句脏话,摔一摔东西,听一听东西破碎的声音。冷静下来想,和谁吵呢?拍桌子给谁看?摔东西,摔什么?摔给谁看呢?

老两口离开猫眼,踽踽而回,四目相对,在桌子两旁坐下。

2025-03-13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268233.html 1 3 羡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