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开始。不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此时南北气候迥异:北方正值“水始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南方依然是“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的宜人景象。而立冬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气,在千年的接续传承演变中,积淀的丰厚意蕴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道绮丽多姿的风景。
作为冬季的首个节气,立冬与立夏、立春、立秋合称“四立”,昭示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休藏。《孝经纬》记载:“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元代文人吴澄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立冬过后,作物全部收割晾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躲藏起来准备冬眠。
古时,立冬不仅是自然节令,还是备受重视的大日子。据《吕氏春秋·孟冬》载,立冬前,天子需斋戒沐浴,以示虔敬。至立冬当日,亲率三公九卿,赴北郊行迎冬之礼,其仪庄重,其情肃穆。礼成之后,更有赏赐冬衣、抚恤烈属等一系列举措,将天子的恩泽与冬日的慰藉一同播撒人间。朝廷有迎冬之礼,民间则有“贺冬”之俗。是日,百姓皆着新衣,往来庆贺,谓之“贺冬”,又称“拜冬”。如此盛大的节日,尊师重教的古人还会组织“拜师”活动,学生和家长会带着一些礼物探望自己的恩师,而老师也会招待前来拜师的学生,并在孔子画像前行跪拜礼,以示对至圣先师的尊崇。
民以食为天,立冬还有“补冬”习俗。民谚曰:“立冬补冬,补嘴空。”意在通过美食犒劳一年的辛劳,积蓄抵御寒冬的能量。此俗因地而异,北方人大多在立冬日吃饺子,南方人则爱吃些鸡鸭鱼肉和熬制草根汤等。在我的老家,有立冬吃饺子的风俗。老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说的是立冬后,天气逐渐变冷,人的耳朵经常裸露在外面,容易冻烂。而饺子的外形酷似人的耳朵,人们吃了它,耳朵就不会受冻。记得小时候,每至立冬日,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会吃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既安抚清淡的味蕾,又体验节日的仪式感,冬日的慢时光开始被演绎得滋味悠长。
虽然到了立冬时节,但秋天的景象尚未完全褪尽,在沃野千里的江淮大地亦是如此,黄花红叶美景犹在枝头摇曳。面对初冬盛景,古代文人依然诗意满怀、笔耕不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冬》诗:“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江南十月,冬天似春天。寒霜未冻,青草萋萋,太阳暖晒大地,叶黄如初生,诗人热切盼望喝酒的闲情。“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对于许多诗人词客来说,立冬应是进入了悲秋的“高峰期”,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这首《冬景》给人们呈现的却是一种豪放旷达的意境。在诗人的笔下,立冬不但景色宜人,还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元代文学家仇远的《立冬即事》也写得别具一格:“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立冬时日,细雨带着寒意,但还没冷到结霜,院子里的树叶半青半黄,不经意间,发现几株梅树开花了,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心中顿生温暖。
其实,统揽立冬诸般风貌,其核心的文化精神,终归于一个“藏”字。《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这种“藏”是物质的储存,也是精神的涵养。在物质层面,“秋收冬藏”是农耕文明的基本规律。粮食入库,蔬菜入窖,为漫长冬季做好充足准备。在精神层面,冬季被视为修身养性的最佳时节。文人围炉夜话,品茗读书,在静默中积蓄力量。陆游“炊粟犹支日,藏蔬可御冬”的诗句,就道出了冬藏的真谛。
站在冬天的门槛,重温弦歌不辍的节气民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熠熠生辉的独特魅力,顿觉情趣盎然,暖意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