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0岁的女性患者因“右上肺结节缓慢增大”来到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就诊。经过全面评估,胸外科主任医师吴清泉团队为她实施了“无气管插管”单孔胸腔镜手术。术中,麻醉医师采用喉罩给氧结合精准局部神经阻滞技术,保留了患者自主呼吸。术后3小时,该患者就能自行下床活动,术后第二天影像显示其肺部恢复良好。这项新技术让患者实现“轻松手术、快速康复”,是市一院胸外科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
“生命禁区”里精细操作
为患者争取最大限度健康
据介绍,市一院胸外科是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下设肺外科、食管外科两个亚专科,推行“亚专科+专病”模式,让专家更专注、让治疗更精准。吴清泉同时作为肺外科主任医师,常在办公室电脑上播放一些技术先进的肺结节切除手术视频。谈起医生这个职业,他认为,医生的职业特性就是终身学习,因为病人以性命相托,必要全力以赴。
“60岁的‘右上肺结节缓慢增大’患者在术中用到的就是一种先进的胸腔镜手术麻醉方式。”吴清泉解释,术中,患者无需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手术采用喉罩通气结合多部位神经阻滞技术完成麻醉,整个过程避免了气管插管导致的咽喉损伤和不适,术后恶心呕吐等反应也会明显减轻,真正实现了快速康复。
针对在肺癌的传统治疗中,有局部晚期患者因肿瘤侵犯范围广、手术难度大而错失根治机会的难题,吴清泉介绍,科室正在推行术前新辅助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使肿瘤细胞凋亡并缩小病灶,从而降低肿瘤分期,为手术创造机会。其核心优势在于,免疫药物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可大幅减少肿瘤体积,达到病理缓解,提高根治性切除率;术前治疗能杀灭潜在的微转移病灶,降低术后复发风险,使患者远期生存获益。“我们较早实践了‘免疫—手术—免疫’三阶段模式,进一步优化治疗时序,让很多原本需要全肺切除的患者,现在能保留更多肺组织,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吴清泉说。
无论是高难度的肺癌根治术,还是针对肺小结节的精准亚段切除,市一院胸外科团队都坚持“微创+精准”理念,力争在根治疾病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健康肺组织,让他们术后还能自由呼吸、正常生活。
“一碗热汤”背后的隐忧
用技术创新应对地域高发疾病
“吃饭快、喜欢烫食,是我们很多淮安人的习惯,但这些习惯会反复损伤食管黏膜,久而久之,就容易癌变。”吴清泉说,他从医已有33年,对淮安地区食管癌诊疗发展过程有切身感受。面对这一地域特点带来的医疗挑战,市一院胸外科没有停留在传统的治疗模式上。他们很早就意识到,必须用更精准、更微创、更快速康复的技术服务患者。
据介绍,市一院在国内较早开展“充气式纵隔镜食管癌根治术”。这项技术不经胸腔,创伤小,对患者呼吸功能影响极小,让许多高龄、肺功能差的患者重新获得了手术机会。近三年来,食管外科主任医师臧豹团队已完成500多例这类手术,患者平均年龄高达75岁,全部顺利出院,没有一例死亡或转入ICU。
食管外科主任医师赵建强团队创新性开展“反凸式食管胃黏膜套叠手工吻合术”,这是一种通过精细手工缝合,使食管和胃黏膜牢固贴合的技术,能从根源上防止切除癌变食管后发生吻合口瘘。这意味着患者可以更早经口进食,摆脱鼻饲管,真正实现“免管免禁”,加速康复。目前,赵建强团队已陆续完成该术式数十例,均取得满意效果,并在省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介绍经验,获得好评。
除了技术创新,科室还建立了江苏省内样本量最大的“食管肿瘤生物样本库”,开展食管癌相关基础研究,从临床到科研,全方位应对这一地域高发疾病。
人才与科研双轮驱动
打造区域胸部疾病诊疗中心
市一院胸外科设有三个病区、120余张床位,年手术量超过3000例,年出院患者5000余例,其中食管癌年手术量最高达1000余例,位居国内前列。科室现有医师33名,其中高级职称19人。科室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鼓励学历提升,提倡个性化成长路径规划,选派优秀人才赴日本癌研有明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国内外顶尖机构深造交流。
科研是科室发展的另一引擎。近三年,医护人员共发表论文26篇,其中SCI12篇,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项。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该科室位列胸外科全国第73,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排名全国第71,展现了强劲的科研实力。
历经几代专家不懈努力,科室享誉苏北地区。现为江苏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ERAS)培训中心、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长江胸科食管协助组主席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食管疾病诊治中心淮安分中心、全国规范化肿瘤营养治疗示范病房。
近年来,科室还引进了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将微创外科推向新的高度。机器人辅助手术不仅适用于食管癌和肺癌,在纵隔肿瘤等复杂手术中同样展现出显著优势,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手术选择。■记者 高婷婷 通讯员 王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