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封面

许芳红:

做学生的“对话伙伴”

从1994年站上讲台至今,三十一个春秋,淮阴师范学院教授许芳红从学生口中的“姐姐”变成了妈妈辈。岁月流转间,她的教学方式也经历了从“一本书一支粉笔”到多媒体课件、线上平台乃至AI助教的悄然变革。

“科技进步给教育带来新挑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方面需要守护传统,另一方面则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式。”许芳红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文学院学生的核心主干课程,文学史知识传授、经典文本阅读等仍然是教学的重心,但守正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守正是坚守,创新则代表未来。

如今,许芳红在课堂上早已不用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方法。她构建了“教师+学生+AI”的三元互动课堂生态,引导学生利用线上视频开展自学、借助AI工具进行文献检索和观点深化等,自己则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架构师”和学生们的“对话伙伴”。

在许芳红看来,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超越知识传授,聚焦高阶能力与学术素养的培养。她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比提高至60%,强化了以读书笔记、小组汇报等为依据的过程性评价,弱化期末“一考定乾坤”的传统做法,使课程评价更趋多维立体,也更加客观全面。她通过论文写作、文献整理、专题研讨等方式,系统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学术表达能力。她策划举办“含英咀华”文学评论大赛、“风雅颂”诗词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学术实践平台。她还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与地方中学共建“融学课堂”,带领学生进入教学一线,探讨语文教学新路径。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她的态度是“主动拥抱,审慎选择”。在她的课堂上,李白的豪迈与杜甫的沉郁,既通过千百年的吟诵传统被感知,也通过借助AI的现代教学方式被呈现。传统与现代,在这位守正创新的师者身上,实现了和谐共鸣。

“守正与创新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许芳红说,没有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创新会成为无源之水;而没有技术、方法和理念的更新,传统也难以焕发新生。这是她的讲台“辩证法”,也是她教育生涯中的深刻体悟。

■记者 高婷婷

2025-09-11 做学生的“对话伙伴”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281345.html 1 3 许芳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