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之窗

淮东孙氏: 耕读传家 济世为民

■孙春祥

淮东孙氏世居淮安府东乡阜宁县,清同治年间迁居淮安府山阳县寿宁乡(今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马厂街道)。孙氏家族的核心人物是孙太初(曾做过清末船政大臣裴荫森的幕僚),他影响了其胞弟孙太雍、侄儿孙步逵等人的人生轨迹。孙步逵告老还乡后回到家乡山阳,在前孙圩旧址上建了新孙圩,其后人世代居住于此。

●孙太初:

做过裴荫森的幕僚,多有政绩

孙太初(1807年—1893年),字古斋,清代淮安府阜宁县人,附贡生,善诗工书。孙太初、孙太雍兄弟与同乡裴荫森交好。裴荫森(1823年—1895年),字樾岑,淮安府阜宁县洲门村人,自清光绪十年(1884年)定居淮安府山阳县。清同治二年(1863年),裴荫森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孙太初、孙太雍与裴荫森既有诗文唱和的共同雅趣,又有政治理念上的共鸣,还有家族世谊。

清道光、咸丰年间,江淮地区盛行强迫寡妇改嫁,甚至聚众抢劫寡妇的恶习,孙太初与裴荫森等于是创立保节会,严禁上述恶习,并禀请漕运总督陆元鼎(1839年—1910年)通饬勒石。清同治九年(1870年),裴荫森在镇江焦山读书时,孙太初曾随其同游定慧寺,寻求治世之道,并作诗(见《同怀蚓唱集》)。清光绪九年(1883年),孙太初担任福建按察使裴荫森的幕僚,后在福建马尾港水师提督府任副职。他目睹晚清水师的惨败,作了《南游笔记》《马尾江开仗》等诗,以犀利的诗句揭露妥协卖国的上层官吏。清光绪十年(1884年),裴荫森委托孙太初赴福建玉田、东渡乡调解水利纠纷,他“只身携厂匠二名”冒险劝和,成功促成《勘定闽长两县水案示》,“士人欢声雷动”,特为他“立德政碑,供长生位”。期间,裴荫森令孙太初访马江海战烈士遗孀(如任氏节妇),并予以旌表。中法战争期间,裴荫森主防闽海,孙太初协助安抚民情;战后,裴荫森被弹劾去职,孙太初仍高度评价其操守:“清节蜚声族党光。”晚年的孙太初回到家乡阜宁孙圩,以文会友,著有《同怀蚓唱集》。

孙维盘(1864年—1931年),字伯安,孙太初之孙。清廷废除科举制度后,孙维盘因信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理念而从医。他和弟弟孙维硕收藏了《类经图翼》《本草纲目》等不少医学典籍。

●孙太雍:

旌表孝子,诗文传世

孙太雍(1818年—1888年),字文森,孙太初胞弟,贡生。他曾两受皇恩:清同治五年(1866年),获钦赠文林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被旌表为孝子,有“旌表孝子”匾。他工书画,尤长于画竹,常和同乡高毓烈以诗文书画交友酬唱。高毓烈是山阳高士魁的堂兄弟、高延第的堂叔,高氏住在西乡石桥庄(今淮阴区淮高镇)。孙太雍著有《烬余诗草》。他与淮扬海道台谢元福(1839年—1906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谢元福评价其《烬余诗草》:“寻常梦境都归幻,读到公诗梦亦真。怕向空堂捡遗墨,竹枝兰箭尚精神。”

孙太雍与裴荫森相交甚笃,唱和诗甚多。他曾与裴荫森、顾云臣等人交游,登焦山、金山吟诗,展现出济世为民的情怀。他读裴荫森《上李爵相书》后,作诗赞其“体国能忘身,奋不顾时忌”,反映二人对李鸿章在外交方面的妥协持批判态度,力挺裴荫森在天津教案中的刚直之举。孙太雍在《烬余诗草》中以“祥云霭霭任高飞,遍洒甘霖愿早归”的诗句赠裴荫森,以“甘霖”喻其政绩。

孙氏兄弟的《同怀蚓唱集》《烬余诗草》保存了不少裴荫森未被官方记录的事迹。革命战争年代,孙圩隶属于淮安县第十二区马厂镇颖槐乡陈圩子(今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马厂街道严高村),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的相关领导人曾在那里居住,可见孙氏族人的家国情怀。

●孙步逵:

急公好义,抵制晚清司法腐败

孙步逵(1839年—1919年),字达九,孙太雍之子。清咸丰年间,他由秀才补廪入贡,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举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赴京参加殿试。他曾被任命为安徽某地县令、江苏某地教谕,后担任省参议员、六县总董等职。他仗义疏财、乐施好善,调解乡里纠纷时秉公而断。清代官员刘统勋曾赠匾赞其“急公好义”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山阳张桥村少妇李胡氏被邻人屠户张学柱强暴自杀,其丈夫李淮向山阳县衙报案,反被知县陈维藻以“诬告”为由杖责,并收押监禁,真凶却被释放。孙步逵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向淮安府申诉。陈维藻为掩盖真相,篡改案卷,并反诬孙步逵为“巨猾势要”(即地方恶势力),企图压制申诉。淮安府调查后,确认李淮蒙冤,遂为其平反。陈维藻不甘失败,指使多人分批诬告孙步逵,并操纵学政革除其举人功名。孙步逵被迫向江苏按察使署申诉,但陈维藻竟纵容匪徒半路劫持孙步逵,企图逼其撤诉。淮安府民众集体为孙步逵鸣冤,后因舆论压力过大,陈维藻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被降级调任,但未受严惩。《山阳县冤案全卷》收录了该案,封面页题“山阳陈参令挟嫌诬陷孙孝廉案略”。

●孙步熙:

精通医学,造福乡里

孙步熙(1853年—1925年),字纯甫,清太学生,孙步逵之弟,曾教书多年。清光绪三年(1887年),他奉兄命管理家务。他曾为家乡修桥补路。他深受家学熏陶,精通医学,常同淮扬海道台谢元福一起研究病理,不辞辛劳从远地购买药材自制丸、散、膏、丹,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乡人,因此声名远播。

2025-09-11 ■孙春祥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281341.html 1 3 淮东孙氏: 耕读传家 济世为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