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美食之都

一碗海鲜面

■张慧霞

记得第一次吃海鲜面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朋友是闽南人,海鲜面是她记忆中的家乡味道。每次跟我说起海鲜面,她的那双大大的眼睛总是亮亮的。

好不容易有机会带我吃海鲜面,热腾腾的一碗面刚端上桌,她就眼巴巴地等着我说出溢美之词。事实上,我有点接受不了海水孕育出来的那种特有的腥腥的味道。面对蛏子、花蛤、小章鱼等有点怪异的食材,我无从下嘴,更无从品尝出面中那种特有的鲜味。年轻时固执,也掩饰不住吃不习惯的厌恶表情,在她的眼里,是我不懂好吃的东西。

再次品尝海鲜面已是二十多年以后,海鲜面是那个海滨城市的特色美食,小伙伴早早做了攻略,探明了哪个渔村有好吃的海鲜面。

时隔二十多年,觉得自己温和了许多,对饮食也多了些许的包容,牛羊肉也都吃了,香菜、生姜、大蒜、荆芥和某些动物的内脏等以前无法接受的食材,现在也已经接受了、习惯了。

一大早,我对海鲜面充满期待。

那是一个小小的海鲜面馆,面朝大海。老板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姐姐,见人就赶快出门招呼,话语中满是笑意,做起事情利利索索。店面不大,摆着几张桌子,桌椅、灶台都收拾得妥妥帖帖、干干净净。老板娘说:“今天海浪太大,早起没有出海,这些海鲜都是昨天打捞的,但也是新鲜的。”我们是她早上的第一批客人。

和老板娘说话的时候,老板则默默地打开冰箱,那是一个皮肤黝黑、身材消瘦的男子,话很少,悄无声息地向我们展示昨天打捞的皮皮虾、小杂鱼、花蛤和一种煎过的海鱼。

“他呀,常年在海上,风吹日晒,看起来显得老一些。我们家的海鲜都是他从近海打捞回来的。”说这些话的时候,老板娘的眼神充满深情和不舍。这时的男子已经走出家门,在面馆的外面忙碌起来。

望向对面的大海,有一叶扁舟随着海面起伏,近几日天气不好,风很大。老板娘说:“我们自家捕鱼都是这样,不用电力的。下次你们来,可以住我们家,旁边正在建的就是。”

村子里满眼都是各式各样的房子,大都用来开办民宿,漂亮极了。

做面并不复杂,不是通常的大锅,而是一人份的小锅,屋子里用的是两口灶的燃气灶,一次出两人份。

往烧热的炒锅里倒入一些食用油,油热后加入一人份的各种海鲜,一块熏鱼、一条叫不上名字的小海鱼、两只皮皮虾和几个花蛤,随着锅中发出滋滋的响声,海鲜的味道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然后加入开水,汤汁顿时变成乳白色。汤汁再次烧开后,加入一勺猪油,据说这也是海鲜面好吃的关键所在。锅里不加葱、姜、蒜,保留单纯的鲜味。加入鲜切面,面煮好后加入一把嫩绿的小青菜。调味料也很简单,加入适量的细盐、鸡精和酱油即可。一碗鲜香扑鼻的海鲜面就好了。

因为同行的人较多,我主动排在最后一轮。去外面看海水一浪一浪打到岸边,在路边偶然发现鲜嫩的薄荷,忍不住摘了一些叶子,回来后丢入冒着锅气的面里,面又多了几分清新。

天冷,几口汤下肚,既暖和了自己的身体,也品出了海鲜的鲜味。

皮皮虾是我上大学时一个唐山室友的最爱,当年每次聚餐必点的食材。因为皮皮虾形似蜈蚣,多足,有点瘆人,我一直避而远之。为什么不尝试一次呢?这次决定尝试一下,于是我袖子一捋,开始剥虾。皮皮虾的肉并不多,只是个儿大,可能还没到肥美的季节,但味道却是十分鲜美。

一碗海鲜面,吃出了花蛤的多汁、鱼肉的鲜嫩、鱼丸的爽滑和面条的劲道、汤汁的鲜香、青菜的清脆,最后连一口汤都没剩下,心满意足。

想起汪曾祺劝诫年轻人的一段话: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对人生的态度是不是也是如此呢?迈出一步,世界会不会又大一些呢?

2025-04-21 ■张慧霞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271153.html 1 3 一碗海鲜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