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龙
刚看到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这个名字时,我以为这本书一定会跟耶路撒冷这座城市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直到读完全书我才知道,小说《耶路撒冷》基本与耶路撒冷无关,小说里也没有一个人去过那座城市。
耶路撒冷这座城市只是小说主人公初平阳的精神栖息地。徐则臣在小说最后一个章节借初平阳之口说了一段话,揭示了用“耶路撒冷”给书取名的原因。
哪个人没有自己的精神寓所呢?作者用“耶路撒冷”这个精神寓所,描写了一群“70后”的人生,特别反映和揭示了“70后”这个群体的精神世界。
小说以初平阳为核心,写到了他的发小易长安、杨杰和吕冬,写到了与他差不多同时代的邻居秦福小、景天赐,写到了让他刻骨铭心的昔日恋人舒袖。围绕这一群人,作者也写到了看似与他们并不相关,实则有千丝万缕联系的“70后”群体,如吕冬的妻子齐苏红、舒袖后来的丈夫周至诚等,甚至在小说中作者有意插入的章节——主人公初平阳在报纸上开设的专栏文章——里面涉及的人也都是“70后”,比如《时间简史》中的黄青州,比如《你不是你》中的当事人。
作为“70后”群体来说,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注定要经历变革。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从毕业包分配到完全自谋出路、取消福利分房等,特别是市场化经济浪潮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深刻改变,让这个群体中有人跟上时代节奏,成了市场的弄潮儿和拥有财富的成功人士,也有人在变革中迷茫、痛苦,不知所措。这本书通过书中的人物,对这些现象都有生动的描写。
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家庭对“70后”群体的影响。如易长安受到父母婚姻、尤其是父母早年遭遇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反叛的心理,故意与父亲对着干。不过,当他有了一定的财富以后,尽管嘴上不承认对父亲的顺从,却已在行动上回报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也是作为“70后”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再比如吕冬母亲和爱人的强势对他产生的影响。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真实的例子。
小说描写的各个人物的故事,只是一个载体或者说是叙述的需要。各个人物的精神世界,才是我们读这本小说时应该关注的重点。比如秦福小的奶奶,作为一个旧社会的人、一个不识字的人、一个中国人对基督的尊崇,又比如易长安的父亲易培卿对人为制造历史文化的排斥等。当然,这些还不是小说要阐释的重点。小说的重点是初平阳、易长安、杨杰、吕冬这批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变化,通过他们不同的人生道路和遭遇,以及他们对命运的思考和前途的选择,来对“70后”群体的精神世界进行全面扫描,深刻揭示了他们在变化与动荡、理想与现实、追求与成败中的心路历程。
作为一名“70后”,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就是在读自己的故事,在读同学、邻居、亲友的故事,那么逼真、那么亲切,产生了那么强烈的共鸣。书中人物的故事,我们都经历过。书中人物的命运,我们也都思索过。
当然,我认为这本书也不仅仅是写“70后”,它写的是每一个人,不分男女、无论老幼,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