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忠
“来!来!给你看个东西。”今年中秋节前,我和爱人刚进家门,岳父大人就把我喊到身旁,从床头柜上找出一张半新不旧的报纸。
“是不是又要给我们讲什么养身之道?”我心里想。因为老“泰山”今年九十二岁了,十分重视养生保健,受各种小广告影响,家里囤了不少营养品,比如什么羊奶粉、驼奶粉等。
“这上面有篇小文章,写得很好。你先看看。”岳父翻到其中一版,递给我。
“果然如此!”我恭恭敬敬地从老人家手里接过报纸,一条黑体加粗的通栏标题赫然在目——《预防与康复》,“碗有三不端,门有三不进,人有三不交”,浏览小标题,不难知文章大意。原来这篇文章说的不是养生,而是如何做人。何谓“碗有三不端”?就是不端嗟来之食的碗、不端旁门左道的碗、不端亲戚朋友的碗。何谓“门有三不进”?就是不进“后门”、不进“偏门”、不进“急门”。何谓“人有三不交”?就是不交忘恩负义的人、不交唯利是图的人、不交斤斤计较的人。
“写得真好,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舅爹(即外公,我跟着孩子叫),就是不端亲戚朋友的碗,这一句我不太赞同。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到哪家还能不端碗吃饭?”我一边附和,一边跟他说笑话。
“你有没有仔细看?不端亲戚朋友的碗,不是说亲友不要走动了,而是说亲戚朋友之间涉及经济往来,要格外慎重,不要轻易合伙做生意,亲戚不共财,共财断往来。”岳父正色说道。
第二天中午吃饭,老“泰山”的七个子女和各自的爱人一个不缺,齐刷刷地坐上了桌子,亲亲热热地围着主位上的老人家。孔夫子的一句话瞬间闪现脑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岳父做了一辈子基层乡镇干部,以德治家,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威。
“下面欢迎舅爹给我们讲几句话!”我还是跟往常一样,提议并带头鼓掌。
“吴教授,今天我不讲,你来讲。”岳父一改往日的严肃,幽默起来,笑眯眯地看我说。
“啊?我讲?这么多哥哥姐姐,我哪有资格讲?”我一脸惶恐。爱人排行老五,底下还有一个妹妹,什么情况下该讲,什么情况下不该讲,我有自知之明。
看我一脸茫然,老人家提醒我:“昨天的报纸呢?把报上那篇文章念一遍。”
“喔!”我这才想起来那张报纸。“报纸呢?”
“在我这。”幸好爱人当时就把报纸装进包里,很快拿了出来。我松了一口气,今天要是拿不出来,可能要出洋相了。做了大半辈子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可不能连本子都不带。
“我就提一个要求,你把你那个普通话收起来,就用我们涟水本地话念,说得上说不上啊?”岳父在我拿起报纸快要念的时候,忽然提出这一想法。
“涟水话听了三十年,说得上。”我平时就喜欢学说方言,这会正好秀一秀。
“该(今)天擞(受)老舅爹委踏(托),由我来跟一大尕(家)子读报纸。碗有三不端,门有三不进,人有三不交……”
幸亏有三十年教学经验,我拿着报纸,撇着涟水腔,一会儿就完成岳父交办的读报任务。
正当大家若有所思的时侯,岳父提高嗓门,中气十足地说:“我们家这么些年也没写过家训。我看这三句话讲得就不错,可以作为刘氏家训传下去。不端三种碗,不进三种门,不交三种人!”话虽不多,但掷地有声,子女们一起鼓掌。
接下来敬酒还酒等环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围着岳父回忆起几十年来很多难忘的瞬间。从当年如何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后来怎样上门“考试”迎亲送亲,再到后来姐帮弟、兄助妹,成家立业,共渡难关。饭桌上气氛热烈,大家相谈甚欢,倍感温馨。
“你大姐成家后,我和你妈肩上的担子卸掉了百分之七十!”岳父一句感慨,个中有着说不尽的欣慰。
大姐向来低调:“姆爷(爸爸)说哪块去了,你们吃苦最多。他们也都很努力。”
大姐夫则一个劲地摇头摆手:“过去好多事情我们都记不得了。”
“你是记不得了,我记得。有一年过年姆妈(妈妈)叫我跟振莲去接你们来家。到你家,你拉着个脸说不去。我们站在那儿都吓哭了,也不晓得怎弄的。”四姐快人快语,马上“揭发”大姐夫。
“哈哈,那是哄你们小把戏的!”大姐夫赶紧解释。
“我的名字还是大姐夫改的呢!本来人家是1971年生的,叫联合国的联。结果大姐夫说,女孩子叫什么联合国的联,非把人家名字改成莲花的莲。要不然,人家就到联合国上班了……”爱人憋了好久,还是把这件事情说出来了,看来她一直“耿耿于怀”。
“我们姊妹好几个都在大哥学校里念过书。”
“我听人家说,大哥上课一提问三姐,就脸红!真的假的?”
三姐念念不忘,小妹抓紧求证。
“不晓得你们记不记得,你大哥刚参加工作,宿舍里头养了几十只小鸡子,整个房间就是个鸡窝,进进出出,人身上一股鸡屎味。”
“养点鸡,那是为了减轻姆妈负担。”
这边三姐和小妹还没有说完,那边大嫂和大哥又开起了玩笑。
兄弟姊妹们七嘴八舌,停不下来。
“我刚到刘庄的时候,小振霞没多大,一个劲缠着我要驮。我往胳肢窝一夹就跑!”
“你就臭美吧!要不是你端公家碗吃公家饭,我也不会嫁给你。”二姐二姐夫也打起趣来。
一大家子讲到开心动情的地方,老老少少喜中含悲,悲后又喜,笑眼含泪意难平。岳父岳母生了九个孩子,两个夭亡,七个孩子存活长大,姊妹六个,加上一个哥哥。岳母一生操劳,积劳成疾,六十岁刚刚出头,就离开了人世。当时我和爱人还没有结婚,小妹还在念高三。那时候日子过得比较艰难。
“小振霞一结婚,我脑子里各式负担都没得了。”岳父欣慰地总结。
是啊,岳母走了三十多年。老“泰山”从花甲之岁到鮐背之年,看着七个家庭人丁兴旺,人人本分做人,虽没有大富大贵,但生活小康、情感和睦,他自然是“朝朝得宽馀”。如果有一个好编剧,完全可以拍出一个涟水版《人世间》,讲出一个父慈母爱、勤俭持家,六姊妹和一个哥哥互爱互助的动人故事。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返程途中,我问爱人:“咱们家做教师的不止我一个,大哥、三姐、小妹都是老师,为什么老舅爹今天让我念报纸立家训?是不是他老人家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哪个让你学历最高,现在还没退休呢?也许老爸是用这种方式敲打敲打你,端好碗、进好门、交好友,不要骄傲,平稳‘降落’。”爱人猜测道。
脚下车轮滚滚,窗外暴雨如注。“不端三种碗,不进三种门,不交三种人!”老“泰山”言犹在耳,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