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观点·社会

共同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王小力

中华文明历尽沧桑而薪火相传,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青少年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薪火的重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希望。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受到的教育,对其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让中华文明深深烙印在青少年的思想认知中,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是筑牢民族根基、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着力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扮演着顶层设计和资源调配的关键角色。 完善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将“中华文明认同”这一抽象概念细化为可操作、可评估的具体指标。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为其制定差异化的中华文明认知和行为标准,并纳入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二是建设并完善中华文明数字资源库,通过云平台向学校、学生开放,既可以提供内容精良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解决偏远地区文化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三是加强师资培养,可在开展常规学科培训时,同步为教师提供文化素养方面的培训。 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学习热情。一是善用精神激励,例如将文明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二是适时推出物质奖励,比如学生参加国学经典学习、非遗体验等活动可累积“文明积分”,积分可兑换文创产品、演出门票等。

广泛汇聚社会力量

社会各界是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撑力量。广泛汇聚社会各界的资源和力量,能够为增进青少年中华文明认同提供强大助力。 汇聚社会资源,壮大传承力量。一是鼓励文化企业积极开发适合青少年的文化教育产品,通过创新开发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产品,实现文化传承“破圈”。二是充分发挥文化传播者的作用,可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等长效机制,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传承中华文明。 建立记忆联结,深化情感认同。一是让传统艺术熏陶直达青少年心灵,通过中国画、书法、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以美的体验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自豪感。二是利用文明古迹震撼青少年心灵——文明古迹不是沉默的建筑,而是无声的中华文明教育者。 创新传播方式,培育文明萌芽。一是内容创作要有新意,可将宏大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娓娓道来的小故事。例如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中华先贤心怀天下、爱国忠信等优良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家国情怀、信仰力量与自我价值。二是传播方式必须与时俱进,要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推送适配内容,大胆运用动漫、说唱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中华文明。

夯实学校教育责任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教育的主阵地。要夯实学校教育责任,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多种形式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遵循认知规律,构建教育体系。学校需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等,构建科学的中华文明教育体系。例如,幼儿园阶段主要通过儿歌、游戏等形式启蒙;小学阶段以《三字经》《弟子规》等通俗易懂的蒙学读物为主,让学生留下对中华文明的初步记忆与理解;初中阶段系统学习国学经典选篇,建立初步的文明认知体系;高中阶段开设中华文明专题课程,进一步夯实思想认知基础。 摒弃单向灌输,探索新奇教学。一是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可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文化体验,例如利用VR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带领学生“走进”《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街市。二是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文化节庆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可通过举办“古风文化节”“传统礼仪体验日”等活动,帮助学生更系统地了解中华文明。 巧用教育载体,激发文化共鸣。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度过,校园环境和氛围也是隐性的中华文明教育课堂。例如,可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的命名上巧花心思、体现文化内涵,也可在景观设计、空间布置中融入书画、楹联、传统纹样等文化元素,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中华文明熏陶。

建好家庭“第一课堂”

家庭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第一课堂”,要通过建好这一“课堂”,为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创造良好条件。 重视文明教育,鼓励学习探索。家长要给予孩子坚定的精神支持,主动引导、鼓励孩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 亲历文明之旅,升华知识积累。实践体验最能深化认知,家长可带孩子走进博物馆、历史文化名城、非遗工坊等中华文明的“实境课堂”;也可在参观、游玩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文化引导,例如和孩子一起参与端午包粽、中秋赏月、元宵猜谜等民俗体验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通过“政府保障—社会创新—学校引导—家庭推动”的协同体系,积极营造全方位浸润中华文明认同的文化环境,我们一定能够引导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其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他们成长为中华文明的坚定传承者与创新者。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市委党校教师)

2025-10-13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82896.html 1 3 共同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