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宇 严 晗
空间要素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基础,其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决定区域发展的质量与潜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淮安面临空间要素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挑战。市委第八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将“空间要素足不足”列为重点解决的五个问题之首,明确将空间要素治理作为缓解用地压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重点解决“空间要素足不足”问题,关键在于以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模式,通过机制重构、布局优化、功能融合,让有限空间释放无限活力。
创新空间置换机制,优化产业发展空间
建立灵活有序的空间置换机制,能够推动产业布局与发展需求动态适配,实现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一是建立分级评估退出机制。制定涵盖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环境影响等指标的企业综合评价体系,按年度开展分级认定。对评估结果为低效类的企业,明确3年整改提升期;对到期未达标的,实施协议收回或异地置换。对潜力类的企业,可通过土地复合利用、容积率调整等方式支持其转型升级,并同步配套专项奖励资金。二是构建空间指标统筹交易平台。设立市级空间要素交易中心,统一归集各县区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闲置厂房盘活等方式产生的节余指标。建立市场化交易规则,明确指标交易范围、流程和价格形成机制,允许指标在市域内跨区域流转,交易收益专项用于空间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实施梯度培育计划。针对轻资产、高技术类产业,规划建设多层标准化产业楼宇,明确建筑高度、荷载标准、配套设施等建设要求。对符合标准的建设项目,按建筑面积给予一定比例的建设补贴,并配套建设集中物流配送中心、共享研发平台等公共服务设施,降低企业入驻和运营成本。
探索镇街组团化发展,突破区划壁垒
通过打破行政界限,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够形成发展合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构建“一核多组团”空间架构。以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为基础,以核心镇街带动周边2至3个镇街组建发展团,明确各组团的主导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工,组团内实行规划、招商、执法“三统一”。建立组团联席会议制度,由市级统筹编制组团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避免重复建设。二是建立组团要素共享机制。在组团内设立统一的土地指标储备库,将各村闲置建设用地复垦指标集中管理,优先保障组团内重大产业项目和民生工程需求。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通过联合办学、远程诊疗等方式提升服务覆盖面,建立人才、技术等要素跨镇街流动的激励政策。三是创新组团考核激励机制。制定组团发展考核办法,将产业协同、设施共享、生态共治等指标纳入县域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组团内税收分成、项目收益共享机制,对跨镇街合作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按约定比例分配,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
推进“一地三用”,提升空间复合价值
通过“一地三用”模式实现时间、空间上的功能叠加,能够大幅提升空间综合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一是发展复合农业生产模式。在连片农业区内,推广“基础种植+设施养殖+休闲体验”的立体利用模式,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利用田间步道、闲置地块配套建设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设施。制定农业空间复合利用标准,明确各类功能的占比和建设要求,配套农业保险、技术指导等支持政策。二是建设“职住创”融合社区。在产业集聚区内,规划建设集生产、办公、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型社区。社区配套建设共享食堂、通勤班车、活动中心等生活设施,实行生产区与生活区适度分离、高效联动的管理模式。三是推进地下空间系统开发。在城市核心商圈和重点片区,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明确地下商业、交通、仓储等功能布局,分流地面的人流车流。建立地下空间分层开发机制,鼓励在地下通道与综合管廊建设过程中同步推进地下商业设施及停车场所开发。
创新空间要素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以精准施策为关键。通过持续探索实践,必将打破空间要素制约,为淮安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形成空间集约高效、功能布局合理、要素流动顺畅的新发展格局。
(作者为淮阴区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