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每月带着米、面、油看望社区12位独居老人,帮老人代缴水电费、打扫卫生,还自制“安全小贴士”贴在老人的冰箱上;城东路社区货运司机严怀彬主动担任智力障碍家庭的“政策帮扶专员”,不仅协助该家庭成功申领残疾补贴,还坚持每周陪同就医。
在高考、中考等关键节点,新就业群体更是主动服务。去年中考期间,15辆贴有“爱心送考”标识的外卖电动车组成应急车队,为32名考生提供“点对点”接送服务,还准备了备用文具、清凉用品;江淮社区快递小哥杨涛在“银龄关爱”活动中,为孤寡老人周奶奶安装了智能烟感报警器,“现在送完快递路过,都会抬头看看奶奶家的灯亮不亮。”这些暖心事,让新就业群体从“路过者”变成“走心人”。
“双向奔赴”破题,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站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面“新就业群体积分墙”格外醒目,网约车司机季朝聪的名字排在首位,他累计参与危房排查、消防巡查等活动80余次,获得的“微积分”可兑换充电卡、体检套餐。“社区把我们当家人,我们自然要为社区出力。”季朝聪说。
淮安生态文旅区推进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强化党建引领、服务阵地建设、沟通渠道畅通、服务载体创新和关爱举措落实,增强新就业群体的凝聚力、获得感。全区建成82个温馨驿站,解决新就业群体“休息难、饮水难、充电难”等实际问题,优先发展12名新业态党员成为楼栋长、网格信息员,推动治理力量下沉。板闸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娟感慨:“有了‘编外网格员’,基层治理效率大幅提升。”
目前,淮安生态文旅区已有300余名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活跃在治理一线,累计开展志愿活动100余场,惠及居民2万余人次。他们的故事,不仅诠释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理念,更标志着城市治理从政府“独角戏”向社会“大合唱”的转型。未来,淮安生态文旅区将进一步扩大新就业群体的参与范围,探索数字化赋能路径,让“流动力量”持续为基层治理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