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徐 薇 张金宇 通讯员 王树文 陈凤丽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值的现象,可能会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发生,也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近3亿人,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就如何科学防治高血压,记者日前采访了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耿金。
呈现年轻化趋势
传统认知中的“中老年病”高血压,如今正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17岁的高二学生昊昊(化名)近日在体检中发现血压高达160/90毫米汞柱,家人很是着急,便带着他来到市一院心内科就诊,确诊为轻中度高血压。除了高血压,昊昊同时伴有肥胖、腹型肥胖、脂肪肝等多种代谢异常。
据了解,昊昊长期面临学业压力,作息紊乱,饮食结构不合理,偏好高糖高脂食物。其父亲虽有高血压病史,但发病年龄在45岁。耿金分析指出,昊昊过早出现高血压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他为昊昊制定了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在内的非药物治疗方案,目前昊昊的血压已得到有效控制。
耿金介绍,年轻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肾上腺素分泌异常易导致血管收缩;加之熬夜、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遗传因素影响,共同促成了高血压发病年龄前移。研究显示,父母患有高血压的子女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显著增高。
联合用药很重要
“我自己买的降压药怎么不管用呢?”张奶奶在社区义诊时测得血压高达170/100毫米汞柱,虽经医生建议进一步检查,但因自觉无症状而未予重视。自行购买降压药物服用后,血压控制仍不理想,最终经医院系统调整用药方案后获得良好效果。“高血压患者降压要达标,联合用药很重要。”耿金提醒,市场上的降压药种类繁多,每种降压药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有的主要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有的则是通过扩张血管来降低血压。有时候,单一用药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这时医生会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将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以小剂量联合使用,这样既能降低副作用,又能增强降压效果。因此,高血压患者一旦血压升高,尤其是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仍然居高不下,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部分患者对长期用药存在认识误区,或担心药物副作用,或盲目追求新药。耿金特别提醒,降压治疗方案强调个体化,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适宜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动态调整。若现有方案能稳定控制血压,患者不应擅自更换药物。
改善生活方式可防控
“高血压的发生并非偶然,它往往与我们的不良生活方式紧密相关。”耿金介绍,从对高血压致病因素的分析来看,高血压本质上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除遗传因素外,绝大多数致病因素均为可控的后天因素,这使得高血压具有显著的可预防性。即便确诊高血压,通过规范防治仍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如何科学防治高血压?耿金建议,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情绪波动;规律作息至关重要,尤其是年轻人群切忌透支健康,应保证充足睡眠并合理安排工作休息时间;可进行散步、慢跑等适度运动;应定期监测血压并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高血压的防治需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