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宿北敌伪望风披靡 抗日民众揭竿而起

(上接A1版)1942年3月28日上午10时,“敌伪三百余,占棉花庄,强拉民夫千余,星夜修筑据点,企图控制三区,伪化三区。”次日夜,我洛阳大队一部与棉花庄之敌激战2小时,击毙伪军六十余人、敌七八名,并俘获伪自卫团副团长杨某,而“我仅消耗手榴弹一零五个,步枪弹数十发。”翌日,受创的棉花庄之敌又增200余人。当夜,“我洛大六大各一部,又夜袭该敌,激战三小时,敌恐慌异常,枪炮盲目乱发,直至天明消耗弹药甚巨。”

翻看这两个月的《淮海报》,我们注意到,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不少敌伪反战情绪高涨。比如,第143期《淮海报》第三版《板浦敌酗酒泥醉颓废不振 万山伪军携械反正》报道称,“据板浦老百姓谈:常见数(名)日军……喜看我们传单,看完传单狂饭辄醉,醉后说良心话,‘进攻支那(我国)是无理的,我的心是未坏的’。且表示已无回国想望,常抚摸着中国孩子的头流泪,不言不语”。

还有不甘与敌为伍的伪军举起起义大旗。比如,第135期《淮海报》第三版《不甘敌伍誓为寇仇 张兆香等武装起义 已率部来归报效祖国》报道,两名伪军团长孟少香、张兆香因受其上级司令压迫,又感伪军毫无出路,于1942年3月1日晚揭竿起义,立功反正。

国仇家恨,忍无可忍。淮海区越来越多的民众自发拿起武器,抗日杀敌。第135期《淮海报》第三版刊发的报道《发挥伟大的抗日力量 葛集民众英勇杀敌》,生动记录了这样一场战斗——

1942年2月中旬,众兴敌伪至葛集一带强征田赋,葛集、谷庙两乡民众不堪其迫害,葛集乡乡绅张任恒集合起千余人民武装与敌伪展开英勇斗争。这场自发而起的“保卫战”,“当场击毙敌伪军十余名,缴获步枪三十余支,结果敌伪丧魂失魄,落荒四散奔逃”。

在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发动下,淮海地区群众抗日救亡运动方兴未艾。梳理1941年11月至1942年4月的《淮海报》,我们看到了多篇涉及“农救会”“妇救会”“工救会”等主题的报道,淮海区青年抗日救亡运动也蓬勃兴起。特别是自1942年1月起,《淮海报》持续聚焦青年运动。比如,1942年1月16日出版的《淮海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的社论《青年工作方向》中提出,“建立反法西斯民主战线,是目前工作的战斗口号;反对法西斯匪徒的侵略和奴役,是目前青年工作的唯一任务。”社论给淮海区青年抗日救亡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

妇救会等也在不断发展。1942年3月12日的《淮海报》报道,在“三八”妇女干部代表大会中,淮海妇救筹备会成立。同期《淮海报》还转载了解放日报社论《如何使抗日根据地的妇女团体成为更广泛的群众组织》。

在根据地建设和对日伪顽的武装斗争中,这些群众组织发挥了很大作用。

报道团队:何 弦 杜勇清

周登超 吴修文

王 伟

2025-05-16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72857.html 1 3 宿北敌伪望风披靡 抗日民众揭竿而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