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枢纽角色,厚阔的历史源流

(上接A1版)“功莫大于治河,政莫重于漕运”,运兵、运粮、运盐,运河治理和运输时刻牵动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如此一来,淮安理所当然地成为交通枢纽、商贸重镇。

那么,何为枢纽?不同视角下,答案自然有所区别。对朝廷来说,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是最大的利益。而对城市而言,其繁荣需要人、物、资金的周转流动,故而更仰赖外部的人、物、资金的驻留带来人气和商业。

据《续纂山阳县志》载,“漕都居城,仓司屯卫,星罗棋布,俨然省会”,“夏秋之交,粮艘衔尾入境,皆停泊于城西运河”,漕业之盛可见一斑。

枢纽之“重”还可以从一些数据中窥见一二。清代,朝廷一年财政收入约千万两白银,其中通过漕运征收的在70%左右。乾隆年间,运河沿线临清、淮安、扬州和浒墅四大榷关,平均每年各关税收为50.5万两,而淮安关最高,达62.3万两。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大额税收、盐利的利好叠加,使得淮安当之无愧地成为维系漕运发展的“心脏”。

如此一来,便更能理解“扼河、漕、盐、榷、驿之机杼”的内涵:正在于淮安是前现代中国水运体系的一大枢纽,正在于水运体系事关粮、盐等国家经济命脉。为了服务漕运、盐运和其他大宗商品运输,淮安形成了庞大的运河伺服系统。例如,为了维系河道,就有河务官员驻扎;为了署理漕运、中转漕粮,就有漕运总督衙门的设立和漕粮仓储设施的兴建;为了辗转于不同航路,就有官员、商人和船夫的停留,继而有繁荣的商业;等等。

此外,经济的发展还催生出文化的繁荣。明清两朝,仅河下古镇就出过67名进士,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全;淮扬菜系、山阳医学、山阳琴派等闻名华夏;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三部与淮安渊源深厚……

从运河式微到重焕荣光

因水而兴又因水而衰的城市叙事,已成为谈论淮安时绕不开的话题。随着大运河水运功能的衰落,淮安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沉寂。

清末,因战乱及维护不力致使河道淤塞,加上海运、铁路等运输方式的兴起,辉煌的漕运逐渐成为历史。《淮安府志》记载,淮安自海运后,“云帆转海,河运单微,贸易衰而物价滋”。随之而来的,淮安不再是经济中心,上海、天津、广州、青岛等沿海城市成了新的“弄潮儿”。

进入20世纪,陇海铁路、津浦铁路先后修建。两条铁路以徐州为交会点,分别向东西、南北延伸,和黄海岸线、长江航道一起,对现在的苏北、苏中地区形成了近似“口”字型包围。借用唐德刚先生的比喻,因为江海运输、铁路运输形成“口”字型的枷锁,淮安进入了历史的“三峡”。河道仍是那个河道,但枢纽地位的下降,使淮安外向发展的通道陡然逼仄起来。

不过,淮安并没有一直沉寂下去。1992年12月,宁连一级公路马坝至武墩段正式建成通车,实现了淮安境内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这并非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在淮安交通史上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可谓百年初澜。此后,淮安“高速梦”“飞天梦”“高铁梦”“轨交梦”“高架梦”相继照进现实,在百余年的运势沉浮后,“腹地淮安”变为枢纽之城——公路运输枢纽、高铁枢纽、内河航运枢纽、航空货运枢纽……

与之相应的是,淮安经济总量全国排名不断跃升,近年来已经来到全国第50名—60名区间。这一简单的事实背后,是淮安构筑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世纪雄起,是枢纽角色与城市运势共进共荣的时代交响。

善作善成的淮安,一定能交出利用综合交通优势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的精彩答卷,为实现城市复兴梦想贡献充满爱与诚的奠基礼。

(配图:在淮安这座拥有亚洲最大水上立交的城市,南来北往的船只平稳有序通过京杭大运河航道。■淮安融媒记者 王昊)

2025-04-11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70575.html 1 3 枢纽角色,厚阔的历史源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