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7日,在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的中共苏皖区党委机关报《人民报》迎来新生,改名为《淮海报》,成为中共淮海区党委机关报,继续冲锋在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敌寇伪匪的舆论战场。
从“人民”到“淮海”,报名虽变,使命不改。在随后的抗日战争历程中,其作为淮海区唯一的地方报纸,犹如黑暗中熊熊燃烧的火把,指引着淮海人民奔赴抗击侵略的光明大道。
《人民报》共出版98期,改名《淮海报》后没有重新记号,从第99期开始计数。报纸为铅印,四开四版,三日刊,文竖排,报名由新四军代军长陈毅题写。社长仍为贺汝仪,总编辑孙觉。
在寻访中,我们几经辗转,均未能找到《人民报》的创刊号,却欣喜地在淮安市档案馆查阅到了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改名为《淮海报》后,首期《淮海报》的报纸扫描件。
略显遗憾的是,首期《淮海报》第一版的报头部分已经损毁,头版头条的报道标题和部分报道内容也已残缺不全,但通过查阅《淮安日报》原副总编辑贾华编著的《淮安日报七十年(1940—2010)》,可以确定的是,首期《淮海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题为《本报改名的几句话》的社论。
时隔84年,当我们拨开历史尘埃,努力辨认、逐字阅读这篇见证《淮海报》诞生的评论文章,报人先驱们炽热深沉的家国情怀、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从铿锵有力的字里行间透射出来。我们仿佛看到,《淮海报》冒着炮火硝烟,以崭新姿态出现在淮海人民面前,激荡文字、决胜千里,凝聚万众一心的伟大力量,共赴国难。
该篇社论重申报纸立场使命,并提出当时的三项任务:“第一,将我党所提出坚持并为全国爱国人民所拥护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传达于淮海抗日人民之前,使淮海人民能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之意义,并于抗日各党派、抗日各阶层共同为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以达到民族之彻底解放而奋斗;第二,誓与日寇、汉奸灭亡我国家民族之企图,及亲日派反共投降之阴谋,坚决斗争到底;第三,在中共淮海区党委正确领导下,和淮海各界抗日人民,为坚持淮海长期斗争,建设巩固的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共同奋斗。”
根据首期《淮海报》的第三版刊登的启事,改名后,《淮海报》组织不变,所有原《人民报》印刷、发行、采访各部门工作及与各方面之一切关系,均继续由《淮海报》完全负责。(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