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3·15”主题金融特刊

管好信用“身份证” 呵护个人好征信

■融媒体记者 秦艳艳 通讯员 薛 峰

当今社会,个人信用已悄然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一张特殊“身份证”。然而,‌日常‌不经意的小举动‌可能会影响个人信用。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人信用?如何守护个人信用?金融专家来支招。

不小心留下信用问题

近日,市民李先生高高兴兴来到市区一家汽车销售店,准备购买一台新车。看车、选车、下单……心情愉悦的李先生在汽车销售人员的陪同下,顺利地办理一项又一项购车手续。但在车贷办理环节,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贷款申请审核未通过。

经查询发现‌,李先生曾因忘记还款时间,导致数笔购房贷款出现逾期‌,‌这些‌不良记录‌最终‌影响了‌此次‌购车贷款的审批。

从日常做起维护良好信用

良好信用是个人的无形财富,守信一路畅通,失信寸步难行。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导致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情况有很多,如信用卡未及时足额还款,按揭贷款没有及时按期还款,为第三方提供担保但第三方未按时偿还贷款,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等。

如何保持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不良信息‌自‌贷款清偿之日起保存5年,这5年内,人们可以从日常做起,重建个人信用。

维护个人良好信用,可从日常小事做起。平时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件,如实填写信贷业务申请表,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足额归还贷款和信用卡等,养成良好的信用交易习惯;保存好个人信用报告,防止信息泄露或被其他机构及个人不合理使用;充分利用每年两次免费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机会,给自己的信用做全面“体检”。更多征信查询指引及维权服务,市民可通过微信搜索“苏信帮”小程序线上了解。

警惕“征信修复”骗局

信用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至关重要,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个人急于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心理,故意混淆“征信异议、投诉”“信用修复”等概念,编织“征信修复”骗局。事实上,这些不法分子不仅无法修复个人征信问题,而且可能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信息泄露。

需特别防范的“征信修复”常见套路,包括收取预付款后失联、诱导‌加盟信用修复培训、套取银行卡等敏感信息等。现实中,由于每家银行的授信政策、风险偏好等不同,如果不良信用记录影响办理业务,市民可尝试向其他银行申办,切莫“病急乱投医”,掉入“征信修复”骗局。

2025-03-14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68342.html 1 3 管好信用“身份证” 呵护个人好征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