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记者 张晓蕊
淮安融媒记者 杨 尚
本报讯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小明,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百斯特集团董事长王强众,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金湖县供电分公司信息通信运检技术专家吉兰芳走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2025全国两会特别节目《今天我主持》演播室,共同就重特大项目建设话题展开讨论。
“淮安已连续5年将‘新春第一会’主题聚焦重特大项目攻坚,并提出‘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这背后有怎样深层次的考量?在推进重特大项目招引和建设中,形成了哪些富有淮安特色的项目攻坚路径呢?”主持人问。
林小明说,淮安工业经济的增长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淮安当前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淮安当前依然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工业经济发展面临总量不大、质态不优的状况。为此,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聚力“工业强市”目标,加大重特大项目攻坚力度,进一步弥补短板。另一个方面,淮安工业经济发展是基于地方产业发展的战略逻辑,要实现“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必须要加大制造业发展力度,而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优质项目资源的集聚,优质项目资源的集聚又需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来实现,招商引资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持续地优化营商环境,而营商环境的优化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优化服务举措,优化服务措施深化改革又需要干部有担当。按照地方产业发展的逻辑驱动,淮安市委市政府始终致力于工业强市、招商引资、营商环境、深化改革以及干部队伍能力建设这些重点措施,有效保障工业经济发展,淮安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发展势头。
林小明表示,在重特大项目的攻坚方面,淮安始终聚焦产业链加强项目资源的集聚,持续优化产业创新生态,使产业资源在淮安集聚,形成上下游的无缝衔接。同时,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力度,通过服务存量来带动增量资源的集聚,在全省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中,进入第一方阵。同时持续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包括供应链活动、研发活动,使产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为淮安营造一个比较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淮安在布局重特大项目产业方向时,如何兼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主持人问。
林小明表示,淮安的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在传统产业方面启动百亿企业的培育计划,加大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力度。
(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