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融媒记者 杨 尚
通 讯 员 王 颖
“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水利工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时空跨度长、涉及的遗产类型丰富、景观性特点鲜明、活态遗产价值突出。”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淮阴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杨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希望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整合与推广,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将其建设成为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文化体验空间。
杨颖说,大运河文化遗产融合了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是物质与非物质共同建构、动态与静态协同呈现的文化空间,这就决定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整体性的工程。建议省市共建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档案数据库,全面汇总梳理江苏段大运河文化遗产及相关历史资料,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编目、登录工作,并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探索实现线上查询功能,为分层分类规划、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对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的性质、特点和价值进行充分研究和评估,在开发利用中保障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推进大运河相关纪念性遗址和普通人生活的民居、建筑、工业遗产等整体保护提供依据。制作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手绘地图,整体设计标识系统、组织讲解资源。具体来说,应推进以下工作。一组地图,选择江苏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核心遗产点以及兼具代表性和传播性的遗产要素,制作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手绘地图和各运河城市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分图;一套标识,整体设计具有江苏特色的大运河文化遗产标识系统,将现有大运河文化遗产点进行分层分类标识,构建江苏大运河的区域性地标,增强公众的直观感知;一批讲解资源,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点讲解资源的多元覆盖,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宣传推广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杨颖建议,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态呈现,推进主题游径线路的开发。一方面,借鉴活态博物馆的理念,在大运河文化基因突出的古镇、社区等固态空间建设中,关注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社区生活”“城市活力”“活的文化”;另一方面,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为主线,将原有的游船线路和研学线路建设成为集中展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线路,打造文旅游览联程联运的经典路线。同时,将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深度融入江苏城市发展思路,在文化多元和国际合作背景下,加强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宣传,更好地延续开放包容的大运河文化基因,加强交流合作共赢,让大运河文化焕发时代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