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淮安日报“好人好报”工作室成员、市档案馆工作人员、爱心企业代表、医护人员、师生志愿者组成的看望老兵小分队,抵达“致敬不朽荣光——到社区,看望老兵爷爷”公益行第七站——清江浦区市肉联厂宿舍,看望83岁的老兵爷爷朱树森。
●印刷厂走出的人民子弟兵
得知看望老兵小分队要来看望自己,朱树森激动不已。走进朱树森家中,小分队成员被映入眼帘的“红色”所震撼:客厅窗口悬挂着淮安市双拥先进个人、“新时代淮安好人”、淮安市最美退役军人等6条红色绶带,墙上张贴着写有“讲述周总理故事 感恩周总理的那份情”字样的红色横幅,客厅的茶几上整齐地摆放着红色的荣誉证书、宣传旗帜、数套《人民总理周恩来》图书以及十多卷他亲手制作的周总理故事图文长卷。
朱树森翻开记忆的扉页,讲述起自己的人生轨迹。他幼年家境贫困,18岁经过招工被安排至无锡柴油机厂当学徒。1959年,他回到淮安并进入淮安报社印刷厂,成为一名排字学徒工。在他的印象中,当时印刷厂的排字车间是3间老屋,屋内摆满了铅字架,架上整齐地码放着不同字体的铅字,排字员天天围站在2米高的拣字架周围。报社编辑上班后会送来稿件,排字员随后便有条不紊地完成拣字、排版、初步校对等一道道工序,往往要忙到深夜。艰苦的工作环境让他至今难忘:夏天,车间内无比闷热,排字员个个汗流浃背,蚊虫叮得人浑身是包。冬天,车间内十分寒冷,排字员一手捧着铅字盒,一手拣铅字,手上长冻疮是常有的事。“虽然辛苦,但一想到家乡的报纸将被邮寄到北京西花厅,送到周恩来总理手里,顿时感觉自己有使不完的劲。”他动情地讲述着,脸上神采飞扬。在印刷厂工作一年多后,他于1961年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
●一辈子难忘的军民鱼水情
“有了当兵的经历,一辈子也不会后悔!”谈及军旅生涯,朱树森的眼神格外明亮。在他心中,当兵的地方——徐州,就是他的第二故乡。在那里,有他一辈子难忘的军旅生涯,更有让他难以忘怀的善良大妈。
有一天,朱树森前往部队弹药仓库执行换岗任务的途中突遇暴雨。当时,他正走在山路上,随着雨越下越大,他浑身湿透了。此刻,他遇到一位同行的大妈。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大妈看到浑身湿透的他,二话没说就脱下身上的雨衣并为他披上,还叮嘱道:“孩子你快走,我家离这里不远,不用管我,不碍事。”善良的大妈宁可自己淋雨,也要护着人民子弟兵。这件雨衣不仅温暖了朱树森的心,更让他深刻理解了“军民鱼水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正含义。那一夜,朱树森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后来又遇到这位善良的大妈。梦中,他看着笑盈盈的大妈,发自内心地喊了一声“娘”。为了向这位大妈表达谢意,他第二天下午便寻到大妈家,不仅送还了雨衣,还帮大妈挑水、打扫院子。
这份展现军民鱼水情的温暖,朱树森永远记在心底。在部队,他成为“学习雷锋标兵”。走出军营,他用实际行动续写着军民情深的篇章。多年来,他多次获得“新时代淮安好人”、淮安市双拥先进个人、淮安市最美退役军人、清江浦区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用坚守诠释着老兵的担当。
●立志当好伟人故里“宣传兵”
“孩子们,周总理亲手种下的一棵树,你们知道是什么树吗?”“一品梅!”朱树森一边缓缓翻开自制的周总理故事百米图文长卷,一边与前来看望他的孩子亲切互动。2003年退休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宣传工作中,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淮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文史委员、江苏省“百佳优秀文化老人”……这位八旬老人,立志要讲好周总理的故事,讲好家乡淮安的故事。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先后撰写关于周总理的文章累计数十万字;自费制作宣传展板,走进学校、机关、部队等处,宣传周恩来总理的崇高精神风范;耗时5年撰写完成十多万字的《人民总理周恩来》一书,记录周总理的故事。
看着桌上装订成册的《朱树森文集》和厚厚的文学作品剪报,看望老兵小分队全体成员深受感动,纷纷送上暖心礼物:全程支持本次公益行的爱心企业——蒙牛别提多美乳品淮安市大运河旗舰店店长赵丛敏向其送上蒙牛悠瑞富硒高钙羊奶粉和燕麦片;志愿者、老中医常立顺现场为其把脉,并提供健康建议;淮安市档案馆的志愿者向其送上精致的档案文创礼物;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一年级学生戴穆熙、刘明希和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枫香路小学二年级(23)班学生季语熙,分别为老兵爷爷带来了手工“南瓜花束”、寓意“敬意”和“温暖”的手工树叶贴画茶盒、手工钩织的紫色玫瑰花束毯子等礼物……孩子们还为老兵爷爷现场演奏了小提琴曲《龙的传人》,赢得阵阵掌声。
■记者 秦艳艳 通讯员 李亚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