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孩子出去吃饭或是玩,他有时不受控制地晃动身体,或突然发出怪声,四周常常会投来责备的目光。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无声的谴责:‘这孩子,真是没教养!’那一刻,我真的是百口莫辩。只有我知道,我的孩子是生病了,这叫抽动障碍。”这是一位抽动障碍患儿母亲在诊室里的真实倾诉,也是很多类似家庭的日常缩影。孩子的“控制不住”与旁人的“不理解”,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将整个家庭困在焦虑与无助之中。 10岁男孩天天(化名)从6岁起,就频繁出现清嗓子、眨眼及耸肩膀的症状。起初家人并未重视,直到幼儿园老师提醒后,家人才想到带孩子就医,最终被确诊为抽动障碍。4年间,断断续续的治疗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天天的症状时轻时重,全家人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更令人揪心的是,孩子的症状逐渐从面部蔓延至全身——出现不受控制地抬腿、耸肩等动作,幅度不断加大,频率也越来越高。 2024年11月,天天在家人陪伴下来到淮安市中医院儿科,慕名找到了江苏省名中医、儿科专家张骠教授。经过细致问诊,张骠发现患儿体质偏弱,容易反复感冒,夜间汗多,且长期挑食、偏食。结合其临床表现与体质特征,张骠诊断其为“脾虚肝旺、营卫不和”型抽动障碍,以“健脾平肝、调和营卫”为主要治法,为其量身定制了中药口服方案。 令人欣慰的是,在系统治疗与综合调护下,天天的病情逐步好转。接受第一阶段治疗后(2周),天天的抬腿、耸肩动作明显减少,医生同步指导家长调整患儿饮食结构,从源头加强营养支持。接受第二阶段治疗后(2周),天天的肢体抽动基本消失,夜汗情况也好转,仅残留面部抽动。接受第三阶段治疗后(2周),天天的抽动症状整体趋于稳定,面部抽动基本消失。饱受困扰的家长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目前,天天仍在间断服药巩固,病情稳定。 据张骠的学生、淮安市中医院儿科副主任中医师胡玲介绍,抽动障碍的发病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疾病影响等多种因素有关,同时与学习紧张、过度劳累、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产品等现代生活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中医对抽动障碍的辨证分型,病位主要在肝,同时可涉及心、脾、肺、肾等多个脏腑,具体如下: 外风引动:小儿肺脏娇嫩,腠理薄弱,易为外邪所袭,邪气从阳化热,引动肝风而发为抽动。因风为阳邪,易袭阳位,上扰头面,故见点头、摇头、挤眉眨眼、张口歪嘴等面部怪异动作。治法:疏风解表,息风止动。 肝亢风动:小儿“肝常有余”,若情志失调,气机不畅,郁久化火,引动肝风,则发为抽动。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止动。 痰火扰神:“怪病多由痰作祟”,小儿情志不悦,肝气不畅,郁而化火,灼津为痰;或肝旺克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火上扰,蒙蔽心神,引动肝风,发为抽动。治法:清热化痰,息风止动。 脾虚肝旺:小儿禀赋不足,或饮食不节,或病后失养,损伤脾胃,导致脾气虚弱,土虚木旺,肝亢风动,发为抽动。治法:扶土抑木,调和肝脾。 阴虚风动:小儿先天不足,真阴亏虚,或热病伤阴,肾阴虚损则水不涵木,肝阴虚损则无以制阳,肝阳亢动,发为抽动。治法:滋水涵木,柔肝息风。 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的优势在于其强调整体调理、标本兼治。不同于简单粗暴地“压制”症状,中医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致力于恢复身体内部的生态平衡。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从根本上调整脏腑功能,为抽动障碍患儿提供了一条温和而有效的康复之路。
(张丽 申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