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淮安风情

王道生写《施耐庵墓志》的由来

■徐怀庚

正在修缮中的施耐庵罗贯中著书处的“耐庵书屋”院墙外,有一处王道生住过的旧屋。王道生何许人也?“耐庵书屋”墙外为何有他的旧屋?这要从王道生写的《施耐庵墓志》中的“先生家淮安,与余墙一间,惜余生太晚,未亲教益,每引为恨事”这句话说起。从此段话来看,王道生不仅是淮安人,而且其居所与施耐庵生前居住的院落(现在的淮安大香渠巷6号施宅)仅一墙之隔,两人是邻居。

那么“惜余生太晚”又没有得到施耐庵“亲教益”的王道生,是如何写出《施耐庵墓志》呢?这又得从王道生在福建建阳巧遇施耐庵的门生、《三囯演义》作者罗贯中说起。

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说:“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从中可知,罗贯中和王道生是在福建相遇的。两人为何会在福建相遇呢?《施耐庵传》《罗贯中传》中也有相关叙述。施耐庵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农历三月初二病故前夕,特地嘱托罗贯中找刻印店将他写了40多年的《水浒传》刻印出来。施耐庵病故后,罗贯中旋即离开淮安,到南京、苏州、杭州、成都等地寻找刻印店刻书。可店主们读了书中的内容,竟然都不敢承接。后来,罗贯中听闻福建建阳自唐宋以来便是刻书重地,书坊林立,且当地雕版印刷水平远高于其他地方,便带着老师的《水浒传》书稿和自己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书稿前往福建建阳。福建建阳多家刻书店的店主看了书稿后,都觉得写得很精彩,艺术性也高,可没有一家敢承接。

相传,罗贯中因两本书始终刻印不成,便来到路边一家小饭店内,一边喝闷酒一边叹息。邻桌一位道士见他不住叹息,便上前询问缘由。罗贯中便将十多年来为刻书四处奔走的经历一五一十地告诉道士。道士从罗贯中的话语中听到了淮安、王肇庆等地名、人名后,激动地拉着罗贯中的手说:“我是淮安人王道生,做典当生意的王肇庆是我亲叔。我因幼年患病,许愿进入我们家西边的太清观修行,这些年来云游各地为重修太清观化缘,已有十多年没有回淮安了。你我今有缘在此巧遇,实属缘分。”罗贯中听说这位道士是淮安人,又是与他们师徒交情深厚的王典当的亲侄,觉得非常高兴。交谈中,罗贯中不仅讲述了师傅施耐庵的身世,还讲述了他们创作《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情况,两人一直聊到小店打烊。

王道生邀请罗贯中一起投宿在一座城隍庙道观内。王道生告诉罗贯中,此处的道长德高望重,与地方官员关系密切,又因观中经常刻印经书而熟识当地刻书界人士,或许可以请道长帮忙联系刻书。不过,因朝规森严,两书还是没有刻成。

道长阅读《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后,爱不释手,组织庙中道士数十人誊抄了两书。此间,王道生便陪着罗贯中在建阳一带游山玩水。

正是罗贯中在闽巧遇王道生,多年以后,才有了王道生写的《施耐庵墓志》。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写道:“去岁,其后人述元先生,移柩南去,与余流连四日。问其家世,讳不肯道;问其志,又唏嘘叹惋;问其祖,与罗贯中所述略同。”这段话中的内容,在《施耐庵传》书中得到了印证,书中写道:“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施耐庵的长孙施文昱(述元),在王肇庆孙子王寿轩的帮助下,把施耐庵的墓迁到白驹场西落湖,并请淮安人王道生写墓志铭。”也就是说,王道生在福建结识罗贯中后,并没有写《施耐庵墓志》,而是在施耐庵去世50多年后、施耐庵的孙子去迁坟时,才写了《施耐庵墓志》。

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写道:“公讳子安,字耐庵,元末赐进士出身。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闭门著书。死之年七十有五,而余尚垂髫。先生之著作,有《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每成一编,必与门人校对。”这段文字,对于我们了解施耐庵、罗贯中的生平及研究《水浒传》,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综合《施耐庵传》《罗贯中传》《淮安文学史》等书的内容,我们可知,在罗贯中去世150多年后,其后裔再次带着《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书稿到福建建阳,在当地为官的兴化人宗臣(施耐庵生前在兴化城住过,相传还修缮过兴化城墙,口碑很好,后裔有人一直居住在兴化)的帮助下,《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才在福建建阳经过雕版印刷问世。

据《施耐庵研究(续编)》载,王道生写的《施耐庵墓志》最早发表在1928年11月8日出版的上海《新闻报》副刊的《施耐庵世籍考》(作者胡瑞亭)一文中。文中还提到,王道生写的《施耐庵墓志》原在白驹施氏族谱中,同时公布的史料中还有一篇《耐庵小史》,作者袁吉人也是淮安人。

2025-05-19 ■徐怀庚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272983.html 1 3 王道生写《施耐庵墓志》的由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