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步入耄耋之年,将如何使用一生的积蓄?年过八旬的张长明与曹筱琴夫妇做出了一个感人之举——回馈母校。
1965年,张长明、曹筱琴考入东辛农大(淮阴工学院办学源流之一),成为首届农学系学生。60年后的今天,张长明、曹筱琴夫妇将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的100万元捐给淮阴工学院,用于学校农业学科发展和助学育人。■融媒体记者 陈剑 徐薇 赵启瑞 通讯员 马智勇
●耄耋之年 他们最大的心愿是回馈母校
“为母校捐出我们的积蓄,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我们的夙愿。”4月23日下午,淮阴工学院对外联络与合作处处长、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胡建民从张长明与曹筱琴夫妇手中接过100万元助学基金后,现场响起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这是“情系母校 大爱淮工——张长明、曹筱琴校友伉俪捐赠仪式”上的一幕。
这对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东辛农大首届毕业生,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饮水思源、情系母校”的赤子情怀。“感谢母校帮我们了却了一桩心愿,能够回馈母校,我们感到很幸福。”张长明说。
“张长明、曹筱琴是淮阴工学院建校以来首次以个人名义为母校捐赠大额善款的校友。”据胡建民介绍,此次捐赠的100万元中,50万元将用于“长明农业绿色生产创新实验室”建设,助力学校农业学科发展;另50万元将设立专项助学基金,帮助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据悉,“长明农业绿色生产创新实验室”包含人工气候室、植物组培室和植物生长室。人工气候室通过精确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为植物的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研究提供科学精准的实验环境;植物组培室主要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开展优良品种的脱毒复壮、快速繁育等;植物生长室可突破季节和气候的限制,实现粮食作物、果蔬、花卉等苗木的全季节全天候培育,显著提高农业科研效率。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托付,今年4月10日,胡建民曾代表学校前往南京,到张长明家中劝说,希望他们能保留部分养老钱。然而,张长明态度坚定地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出于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以及对母校的感恩,我们把多年积攒下来的这笔资金捐赠给母校,就是想为母校的发展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这也是我们此生最大的心愿!”
●贫苦出身 他们说的最多的话是“感恩”
采访中,张长明对记者说得最多的是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对学校、对他人的感恩之情。“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母校的培养,就没有今天的我。”他说。
据了解,1942年,张长明出生于扬州江都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虽是位多才多艺的手艺人,但微薄收入仅能维持一家人的清苦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读书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1962年秋,高中毕业以后,张长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根于东辛农场。在那里,他经受了艰苦生活的重重考验,磨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
1965年,张长明凭借自身努力考入东辛农大,成为首届农学系学生,并担任(三)班班长。“当时的东辛农大有不少知名高校的优秀教师。老师们渊博的学识、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影响着我今后的人生。”张长明充满感激地说。
在东辛农大,张长明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还邂逅了终身伴侣曹筱琴。两人于1969年同时毕业,携手进入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工作。1970年,张长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段共同奋斗的岁月,让他们对母校怀有深深的眷恋与感恩之情。即便离开母校多年,他们始终对母校的一草一木、一师一友念念不忘。尤其怀念老校长顾南华,并立志继承老校长的遗愿,团结、帮助东辛农大的师生。当他得知大学里还有一些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决定将一生积攒的积蓄捐给母校,让母校替他们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
●一生简朴 一件中山装穿了23年
张长明和曹筱琴夫妇的家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所住房屋经过20多年的风雨侵蚀,显得比较陈旧。屋内空间不大、家具简陋。但老两口却过得非常充实、幸福。张长明常年喜欢阅读、写诗、练书法,偶尔外出旅游,而曹筱琴则钟情于京剧。他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儿子成绩优异,成功考取博士,如今已成家立业,独立生活。
他们喜欢粗茶淡饭的日子,平时生活节俭,衣服只要合身,就一直穿下去。老两口省吃俭用,才有了100万元的积蓄。张长明的好友、校友陈凤城感慨道:“长明眼都不眨就捐出百万现金,但是生活俭朴到一件中山装可以穿23年!”这也是所有接触过张长明的人的共同感受。
“比起新中国成立前没得吃、没得穿的日子,现在不知要好多少倍。”面对好友的疑问,张长明总是这样笑着回应。他认为,退休后,党和政府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儿子也已独立生活,不再需要他们的帮助,剩下的积蓄应该回馈社会,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得知他们打算捐款时,张长明的好友、校友汪涛同样感到很敬佩。他很感动这对节俭一生的夫妇做出如此慷慨的举动。“善举!义举!壮举!”在捐赠仪式上,汪涛连用三个惊叹词表达对他们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