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北上》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热播,一句“童年的小院,没有高楼大厦遮挡,只有邻里间的热气腾腾”,让我对花街产生了好奇,于是,在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我选择了身临其境。
狭窄的石板小路装得下三人并肩,更容得下人们的青春与遐想。走在花街的小道上,脚下的石板历经岁月的磨砺,好似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一般有着独一无二的纹路。坐在璞园糖水的竹板小凳上,微风吹动树梢,我回望来路,小道上孩童嬉笑着、阳光下人们谈笑着、线杆上《北上》打卡物随风飘荡着……恍惚间,我似乎能看到《北上》中人们的生活,看到幼时抛进冰凉河水的西瓜、放学路上充满仪式感的油墩子与软糯劲道的淮安长鱼面。少年口中“花街五块,淮安二十”的欢声笑语、“往来千里路常在”的豪情壮志与此刻人们的谈笑声交织,不断回荡在我的耳边。我感叹《北上》给花街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叹它现在的阳光正好、人群簇拥。身处其中,我仿佛也能看到儿时在路上嬉闹的自己,竟也不禁地思恋那泡在井水里冰冰凉凉的瓜果与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我突然意识到,此时此刻花街似乎不再是人们口中那个简单的小巷子,而是成为承载人们青春记忆的实体。它让年轻一代能触摸到长辈们的青春,也让年长一辈的记忆有了具象化的载体,我想这也许就是《北上》的意义。
阳光徐徐落下,平等地在每一片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留下痕迹。我走在运河边上,远望着河岸边每个风尘仆仆的过路者。恍惚间,我的思绪抽离,也许周一仆的那句“对运河,我们不能忘本”与《北上》中淮安人民对于大运河独特的情感建立从未改变,他们依旧伴水而生,并与其一同生生不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都会被风吹散,但美好不会。我们都曾有“重温往事,方觉岁月如风”的感慨,但若往事回忆皆可追忆那又有何伤感?也许《北上》的出现便是给予我们抛去因岁月流逝而时常伤感的机会,对于花街是如此,对于青春与过往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