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专版

以爱筑梦,共赴“春天的事业”新征程

—全市助残集体风采展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他们犹如冬日暖阳温暖着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从就业帮扶到康复守护,从文体服务到民生保障,各单位立足职能、主动作为,让“春天的事业”在淮安大地蓬勃发展。

为满足大龄孤独症、唐氏综合征等患者融入社会的需求,市国联集团与市残联合作打造我市首个融合就业培训项目——“星青年洗车坊”。这里不仅是技能培训的课堂,更是心智障碍残疾人逐梦的舞台。该项目围绕职业技能训练、辅助性就业、日间照料、心理疏导、生活能力培养和社会适应训练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精准化支持,助力“星青年”在劳动中增强自信、赢得尊重,在参与中感受价值、融入社会。为了解决残疾人“停车优惠政策享受难”问题,市国联集团主动作为,通过与“淮安乐行LeHi”智慧停车云平台系统对接,实现车牌自动核验、费用直接减免。目前,全市已有36000个无人值守停车场实现“无感通行”,残疾人车主无需任何操作即可顺畅出入。科技赋能之下,一条更加便捷、更有温度的无障碍出行之路正在淮安铺就。

为提升残疾人就业质效,市文旅集团积极探索“残疾人就业+文旅消费”融合模式,打造“美丽工坊”残疾人就业项目,推动公益与产业协同发展。非遗剪纸艺术融入体育赛事和青春毕业季,迸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2万份由残疾妇女精心制作的剪纸作品亮相淮安马拉松,为赛事注入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3300份寄托美好祝愿的剪纸作品在2025届淮安高校毕业典礼上传递温暖与祝福。更值得一提的是,市文旅集团免费提供广告位,助力“美丽工坊”助残公益广告亮相“苏超”赛场。此举不仅有效提升了项目的公众认知度,也为残疾妇女带来大量订单。指尖传承的是非遗技艺,心中点亮的是就业梦想。“美丽工坊”以文化为媒介,为残疾妇女拓宽就业渠道,助力她们在创造价值中拥抱精彩人生。

为精准服务孤独症儿童,市慈善总会创新实施“慈润童心 善护未来”——守护星空・孤独症儿童关“淮”项目,以爱心和专业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带去切实支持。该项目重点面向具有本市户籍的0至6岁及15至16岁在训孤独症儿童,并向困难家庭倾斜,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有效缓解家庭经济负担,保障康复训练的连续性。该项目注重与省残联“筑梦星空”项目有机衔接,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实现我市在训孤独症儿童资助全覆盖,逐步构建起多层次、无缝隙的关爱服务体系,既体现了慈善组织主动履职、精准帮扶的责任担当,也用实实在在的援助传递社会温暖,为营造理解、尊重、包容残疾人的社会环境注入了正能量。

为切实改善残疾人出行条件,我市持续推进公交惠民政策落实,全市(含各县)持证残疾人可通过办理“爱心卡”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今年以来,市公交公司着力提升无障碍出行服务水平,精心打造了串联医院、商超等重要公共场所的16路“幸福爱心线”无障碍公交专线。该线路投入运营的30辆公交车全部配备自动伸缩踏板、轮椅固定区域与盲人专座,沿线8个站点均完成无障碍坡道改造并安装高清语音报站系统,实现从上车到下车全程无障碍衔接。所有驾驶员均接受手语交流和助残服务专项培训,以专业、耐心的服务护航特殊群众出行。

“十四五”期间,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深耕儿童康复领域,创成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先后获批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科培训基地、江苏省残疾儿童康复人才实训基地、江苏省残联儿童肢体康复三级机构。科室在全市率先开设“脊柱侧弯康复”“语言障碍康复”等专病门诊,同步推行周末康复服务,日均服务患儿约260人次,服务范围覆盖淮安及周边地区约2000万人口。此外,该院积极组织开展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市级规范化培训,参与定点康复机构质量评估工作,有效推动全市肢体脑瘫儿童康复服务向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就业扶持:创新模式,搭建就业桥梁

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以多元化、精准化的帮扶举措,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价值铺路。

在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方面,市人社局将残疾人就业岗位开发纳入全市人力资源开发整体规划,同步发布适残岗位信息,夯实残疾人就业政策基础;市总工会长期开展助残就业帮扶,积极参与“春风行动”等残疾人专场就业援助活动,近两年联合市残联发放线下助残消费券价值近15万元;市税务局扎实做好残疾人就业政策宣传、岗位开发和残保金征收工作,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全市登记注册条线开展“让爱无碍”“创业无忧”等扶残助残服务,通过全程电子化、一对一上门、帮办代办等方式,助力残疾人创业无忧。

广大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吸纳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力量。市交投集团在淮印时光产业园提供175平方米商铺,打造集创作、培训、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残疾人文化创意基地;市国发集团在福地路生活广场提供160平方米空间,专项支持视力残疾人就业创业;东平人力资源有限公司12年来累计帮助约4000人次实现按比例就业,安置近120人辅助性就业,成为残疾人稳定就业的可靠桥梁;昊昊王子公司与市残联合作推进“无声奶茶”项目,助力听障人士通过技能实现创业梦想。涟水县红窑镇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淮安市爱心淮阴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清安社区融创家园残疾人之家等基层机构,持续为残疾人提供适宜的辅助性就业岗位,帮助他们通过劳动赢得尊严、融入社会。

康复救助:聚焦需求,提升保障水平

近年来,我市统筹整合医疗、民政、慈善等多方资源,各部门协同发力、精准施策,紧紧围绕残疾人康复需求,不断提升残疾人健康保障和关爱服务水平。

在医疗服务方面,市卫健委不断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已集聚百余名专业康复人员,可开展十余项针对性康复项目,有效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可及性。市医保局着力强化残疾人医疗保障,大病保险起付标准较普通参保人员降低50%,各报销段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并将心理治疗、运动疗法、听力言语康复等符合条件的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切实减轻残疾人医疗负担。

在儿童康复服务领域,多家专业机构精准发力,为特殊儿童成长提供有力支撑。市博爱康复中心作为首批省残联“规范提升100家机构”,配备现代化康复设施和多学科专业团队,积极共享资源、开展培训,助力区域康复服务规范化建设;涟水县康乐儿童康复中心坚持为每位儿童量身定制康复方案,已帮助百余名特殊儿童实现功能改善;盱眙萤火虫儿童展能中心推行家庭参与式干预,通过游戏、音乐、“情绪日记”等生动形式,有效提升儿童综合能力,促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交流。

助残服务:多维发力,点亮多彩生活

从书香浸润的阅读空间到活力迸发的运动赛场,从畅通无阻的出行环境到高效响应的急救通道,我市持续完善助残服务体系,以多维度、全覆盖的务实举措,为残疾人构建起有温度、有品质的生活保障网。

在文体服务方面,市少儿图书馆配备盲用阅读设备,推出“掌上阅读”数字资源,并与市残联合作设立“图书借阅流通点”,配备1000册图书方便残疾人借阅;市图书馆专设视障阅览室,提供盲文书籍、听书机免费借阅,并为行动不便的视障读者开展送书上门服务;新华书店积极提供活动场地与专业支持,常态化开展主题阅读分享和名家讲座,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市体育局统筹推进残疾人体育设施建设,既支持残疾运动员竞技出彩,也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惠及更多残疾人。

在无障碍出行与应急保障领域,市城管局推动全市定价停车泊位对残疾人免费开放,并协助开展残疾人机动车主资质审核工作,切实减轻出行负担;市检察院牵头打造“爱急救”无障碍急救报警平台,残疾人通过“苏服办・i淮安”小程序可一键呼入120系统,为急救争取黄金时间。

在基层服务中,清江浦区长东街道残疾人之家每周组织分层分类的体育活动,由志愿者提供专业指导,确保残疾人科学锻炼、安全参与;淮阴区广场健身舞蹈运动协会义务培训残疾人文艺小分队,联合举办文艺演出,既展示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促进了残健共融、社区和谐。

民生保障:多元赋能,打造温暖港湾

我市各助残集体持续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能,以系统化、精准化的帮扶举措织密残疾人民生保障网,不断增强残疾人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数据局主动作为,在市政务中心专门设立政务助残服务区,同步推进“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改革,将复明手术等事项纳入“一件事”办理系统,提升残疾人办事便捷度;市民政局依托“大数据+铁脚板”工作机制,通过智慧民政平台精准监管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十四五”期间累计发放补贴17.75亿元,惠及520.7万人次,推动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市住建局从规划设计源头强化无障碍建设,推动无障碍设施从“附加项”转变为“标准配置”,助力残疾人平等享受绿色空间和城市功能。

淮安八十二医院创新服务模式,设立残疾评定一站式服务中心,5年来深入乡村、家庭开展评残服务86次,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上门评定。江苏苏盐井神股份有限公司捐赠16万元淮安助残专项基金,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市红十字会在春节、全国助残日等节点向困难残疾人家庭捐赠米、油等生活物资,传递社会温暖。

市教育局以特殊教育学校为支撑,积极发展融合教育,努力为残障学生营造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环境。群汇知缘律师事务所联合42家法律服务机构构建覆盖全市涉残机构的法律服务网络,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在综合帮扶方面,市邮政公司开通残疾人金融绿色通道,为残疾人经营主体提供优惠邮费与上门揽收服务。涟水县助残志愿者协会针对脊髓损伤患者开展个性化帮扶;淮安区世纪爱心服务队、淮安市海西志愿者协会、清江浦区爱心志愿者服务社等志愿组织也积极行动,以常态化志愿服务温暖残疾人生活。

在淮安,一个个助残集体从不同领域精准发力,以多样化服务为残疾人送去温暖与支持。他们用务实行动传递城市温度,也凝聚起更多社会力量共同投身这项充满温情的事业。

展望“十五五”,市残联将坚持以更高质量、更有温度、更可持续为导向,不断深化助残服务体系建设。在就业赋能方面,构建“数字+技能”融合培训机制,拓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就业渠道,稳步提升残疾人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在康复服务领域,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康复服务网络,扩大孤独症、精神障碍等患者的康复服务覆盖面,推进康复机构标准化、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在权益保障方面,健全残疾人法律救助绿色通道,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与长效管理,营造更加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融合层面,着力培育特色助残公益品牌,推动残健共融活动常态化开展,广泛凝聚社会助残力量,持续增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活力。

我们坚信,社会各界助残力量持续献爱心、送关怀,呵护残疾人群体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定能更好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每一位残疾人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发展成果、绽放生命的光彩。

■记 者 左文东

通讯员 高 旭 李 琪

2025-11-26 —全市助残集体风采展示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85465.html 1 3 以爱筑梦,共赴“春天的事业”新征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