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涟水新闻

“多元赛道”赋能成长 “五育融合”书写精彩

涟水县第一中学构建“文化立校、特色强校”发展新格局

一边是成绩“指挥棒”,一边是成长“奠基石”,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想的发展”?近年来,涟水县第一中学给出创新做法。

在素质教育与升学压力双重挑战下,这所县域普通高中,以“务本·尚贤”为精神底色,秉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想的发展”育人理念,开创性地构建起“文化立校、特色强校”的发展新格局。通过系统化构建多元社团体系、创新融合育人机制、深耕艺体特色教育,该校不仅实现了成绩的持续突破,更让“五育融合”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让每一个青春梦想绽放。

■通讯员 段宗科 胡亚东

李永亮

多元社团拓新径

搭建“一人一赛道”的成长立交桥

走进涟水一中的校园,周三下午总是格外热闹。物理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在调试自制发电机;版画工作坊中,刻刀与木板碰撞出艺术的火花;合唱教室里,多声部的和声悠扬悦耳;足球场上,队员们正在进行战术演练……这仅仅是该校23个常态化运营社团开展活动的缩影。 “我们不仅要对学生高中3年负责,更要为他们未来30年奠基。”该校党委书记徐爱中提出的这一理念已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该校系统构建涵盖学术科技、艺术审美、体育健康、人文素养四大领域的社团体系,形成“一人一赛道”的个性化成长路径。 学术科技类社团打通理论与实践壁垒。物理兴趣小组近年来累计培训312人,胡泽伯同学荣获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孙燕、羊孔慈等同学在全县创意物化实践活动中屡获一等奖。化学社团将“蓝瓶子”实验、“黄金雨”实验等趣味项目带入课堂,让微观世界的奥秘在动手过程中绽放光彩。生物兴趣小组则通过“果蝇遗传杂交”“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系列实验,系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艺术审美类社团传承与创新并举。有着深厚底蕴的“剪印时光”版画社团,学生作品连续多届在涟水县艺术节中斩获特等奖。书法社团的臧春慧同学在“《七彩语文》杯”江苏省第十七届中小学硬笔·软笔书法展示赛中荣获硬笔书法特等奖,“墨韵丹青”国画社的罗婧源同学获省级比赛一等奖,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手中焕发新生。合唱社团不仅荣获紫金合唱季淮安分会场选拔赛金奖,更在校园艺术节中成为亮丽名片,王天逸等同学在2024年淮安市中学生个人才艺大赛中荣获多项大奖。 体育健康类社团坚持强健体魄与塑造品格并重。作为“第一批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篮球社团实现“市长杯”比赛三连冠,2024年夺得市第十届运动会青少年部高中组比赛冠军。足球社团在“市长杯”比赛中4次斩获冠军,田径社团、太极拳社团、排球社团等均在市、县比赛中屡创佳绩,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会协作、锤炼意志。 人文素养类社团深耕文化土壤。“红日”文学社以涟水籍作家吴强的经典长篇小说《红日》为精神源泉,在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屡获殊荣,2024年王艺璇、陈佳佳等同学包揽县级比赛特等奖。形体礼仪社团不仅在市风采大赛中获奖,更助力王靓颖、丁子航、殷国峰等同学凭借良好素养考入本科院校,实现了“气质提升”与“升学圆梦”的双赢。 这套多元社团体系如同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正如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剑所说:“在涟水一中,没有‘标准答案式’的成长,每个人都有权利在自己选择的赛道上闪闪发光。”

融合育人提质效

打造“教学评”一体的闭环管理机制

多元社团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该校精心打造的“教学评”一体的闭环管理机制。涟水一中打破传统社团活动的随意性,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实现从“课外兴趣”到“课程育人”的质变。 系统化的教学组织保障活动质量。该校制定社团活动方案,明确每周三下午固定两课时为社团活动时间,纳入正常教学管理。每个社团需提交学期教学计划、每次活动教案,建立专属社团文件夹,常态化记录活动过程。这种课程化管理确保了社团活动有目标、有计划、有记录、有反馈。

精细化的过程管理提升育人实效。该校建立“指导老师—级部—教师发展中心”三级管理体系。指导老师负责活动策划与考勤,级部成立社团管理小组处理学生缺勤情况,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巡查确保活动质量。对于未参加社团的学生,级部统一编入集体活动组,开展篮球赛、主题观影、名著阅读等活动,确保“全员参与、一个不落”。 科学化的评价体系激发内生动力。该校创新构建包含4个维度、12项指标的社团考评体系。“工作态度与基础常规”维度关注教师出勤与计划总结;“过程指导与组织管理”维度考察活动质量与内部建设;“工作成效与成果展示”维度引入学生满意度调查与成果认定;“特色与创新”维度鼓励课程化建设与品牌塑造。考评结果直接与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绩效奖励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人性化的师资配置保障专业指导。该校充分挖掘教师特长,实行“专长聘任、协同指导”。如漫画社团配备3位指导教师,剪印社团由吴娟、郑静两位老师共同负责,体育类社团均由专业教练带队。该校还按实际指导课时计算工作量,确保教师投入有回报、指导更热情。 在涟水一中,严整而不失活力的管理机制,让社团活动从“锦上添花”的课外点缀,转变为“雪中送炭”的育人必需,成为该校落实“五育融合”的重要抓手。

艺体特色绽繁花

实现“低进高出”的品质突破

在“多元赛道、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引领下,涟水一中实现了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到“特色发展硕果累累”的华丽转身,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低进高出”答卷。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物理竞赛闯入国赛,作文大赛包揽县级特等奖,版画作品蝉联县级艺术节特等奖,篮球、足球社团实现市级比赛“大满贯”。更可贵的是,通过社团活动的淬炼,学生们展现了阳光自信、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成长”的转变。 教师专业能力同步成长。社团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魏生荣老师荣获江苏省文化艺术政府奖——“五星工程奖”,吴娟老师获批涟水县中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季瑞珍老师获评江苏省中小学生实验能力大赛组织工作先进个人,张艳老师获市“优秀编导”称号,薛雅雅老师荣获市“运河之都·百里画廊”非遗主题征文二等奖,刘海生、伏祥帅等老师多次获评市优秀教练员。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专业素养与育人能力同步提升。 艺体高考成为升学增长点。该校精准把握高考多元录取趋势,将社团活动与升学通道有机结合。田径社团成员考取湖南中医药大学运动康复专业;形体礼仪社团成员凭借良好素养考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南通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等本科院校;合唱社团多名成员被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南京传媒学院等高校录取;美术类的素描社团、漫画社团、国画社团及趣·绘·玩社团多名成员被南通理工学院、无锡太湖学院等本科院校录取;生物兴趣小组成员在爱好的驱动下,考取南方医科大学……艺体特色教育真正成为学生通往理想大学的重要途径,实现了“多元育人、多径成才”的目标。 学校特色品牌日益彰显。凭借在艺体教育领域的突出成绩,该校先后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第一批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江苏省体育课程基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社会的认可度和家长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多元赋能、特色成才”的办学理念结出丰硕成果。 涟水一中的探索实践展现了一幅“多元赛道、五育融合”的生动画卷。在这里,高考与成长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在这里,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在兴趣驱动下实现全面发展;在这里,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徐爱中深有感触地说:“教育不是把不同的学生塑造成相同的人,而是让每个不同的学生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构建多元赛道,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 如今,走在涟水一中的校园里,你能感受到的不仅是浓厚的学习氛围,更是蓬勃的生命活力和多元的成长气息。从物理实验室里的严谨探究到版画工坊里的艺术创造,从绿茵场上的团队协作到文学社内的思想碰撞,这所学校正在用实践诠释着什么是“为学生3年和30年着想”的真教育。 面向未来,涟水一中将继续深化“多元赛道、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不断完善多元育人体系,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想的发展”,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涟水智慧”和“涟水一中方案”。

2025-11-26 涟水县第一中学构建“文化立校、特色强校”发展新格局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85461.html 1 3 “多元赛道”赋能成长 “五育融合”书写精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