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边区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及苏皖边区人民坚持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成果,是华中解放区的一个统一的、民主的、地方性的最高联合政府,1945年11月1日在淮阴城(今清江浦区)宣告成立。当年,《苏北报》(淮海版)、《新华日报》(华中版)相继发出庆祝苏皖边区政府成立的社论,称赞这是“我华中地区有史以来的一件大事”“华中解放区将要走入一个新的建设时期的标志”。历史表明,苏皖边区政府团结率领人民“贯彻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之主张及和平、民主、团结之正确方针”,进一步建设和保卫边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其局部执政的成功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在夺取革命胜利道路上的一次伟大实践,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新中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治国理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柳宏为 於剑山
苏皖边区政府的 神圣使命
苏皖边区政府作为华中解放区的地方性的最高联合政府,所辖地区南临长江、东濒黄海、北枕陇海铁路、西至河南商丘及淮南铁路,包括53个旧县治,其中江苏32个县、安徽18个县、河南3个县,面积10.5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余万。苏皖边区政府顺应时代的需求,反映人民的意愿,着力把苏皖解放区打造成民主建设模范区,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争取全国解放的正确方向,承载着神圣的历史使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苏皖边区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苏皖边区军民坚持抗战的胜利成果。抗战期间,苏皖边区军民抵抗了数十万的日伪军残酷的“扫荡”“清乡”和“治安肃正”,进行了4万次以上的战斗,有20多万人员伤亡和数百万人民财产遭受破坏。在党的领导下,军民独立自主开辟根据地,建立了民主政权。苏皖边区政府必须要保卫用血肉换来的这个胜利成果。
第二,苏皖边区政府成立之际,正是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国内和平尚未实现之时,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命运、中国前途的根本问题上与国民党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复杂的形势下,苏皖边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建国方针,使边区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从切身体验中作出抉择,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粉碎国民党推行独裁统治和发动内战的阴谋。
第三,苏皖边区地跨苏皖豫三省,距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南京仅一江之隔,和把握中国经济命运的大都市上海也近在咫尺。对中国共产党来讲,苏皖解放区能够跻身于全国民主建设的先进行列,不仅可以成为屹立在长江以北的一盏民主明灯,而且对全国民主运动会产生巨大的模范和推动作用。而对国民党来说,以两淮为中心的苏皖边区,则形成了对南京、上海的包围态势,因此,国民党以“自古未有两淮不安而立南京者”为理由,在国共谈判桌上,将“必须让出苏皖解放区”作为商谈先决条件之一。此后,又集中20余万兵力,对苏皖边区发动全面进攻。处在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和历史节点,苏皖边区政府坚持以进一步保卫和建设解放区为己任,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进行各项建设,这是必然的选择。
苏皖边区政府理政的
鲜明特色
为了忠实履行自身神圣的责任,苏皖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引领下,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在理政上采取了有力措施,形成了鲜明特色。
一是理政目标明确,旗帜鲜明,深得民心。《苏皖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施政纲领》(简称《施政纲领》)开宗明义指出:“本府为团结全边区人民,贯彻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之主张及和平、民主、团结之正确方针,加强本边区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保卫与进一步建设本边区,配合全国的民主运动,促成全国性的联合政府早日实现。”《施政纲领》实际上是苏皖边区政府规划和平民主建设的蓝图,如此宏伟的总目标、总要求,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极大地鼓舞和激励苏皖边区人民为建设战后繁荣、民主、和平、团结的崭新社会而接续奋斗。
二是理政的路径正确,依靠群众,力量无穷。苏皖边区政府在中共华中分局的直接领导下,始终坚定地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适时发出指示和颁布条例,开展群众性的惩奸反霸斗争,巩固了苏皖解放区的胜利成果;适时召开规模空前的群众工作会议,加强了全区统一的群众组织,把全区群众运动推向新的阶段;适时发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组织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掀起战胜严重灾荒、重建美好家园的热潮。自卫战争爆发后,党政军联合发出《战地工作大纲》及各种条例,政府还成立后方动员局,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兼任局长。苏皖边区政府同人民群众建立了肉血联系,正是凭借这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才赢得了各项事业的辉煌业绩。
三是理政的内容全面,百业齐兴,建树多多。厉行民主政治是理政之要。临时参议会成为边区人民最高的民意机关,参政议政,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直接参加地方大事的优越性;彻底摧毁封建堡垒,废除封建保甲制,进行平等自由的选举;贯彻“三三制”原则,实现党内外人士的真诚合作;健全司法制度和民主法规,确立民主秩序等。加强经济建设是理政之本。(1)加强水利建设。边区政府组织实施京杭江北运河、废黄河等大小水利工程。仅运河工程一项,就使3个县15万灾民受益。(2)迅速恢复交通运输,在较短时间内修复公路,形成以淮阴为中心,与周边的公路、水路等相衔接的格局;(3)积极扶助工商业,苏皖边区政府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扶助解放区工商业的发展。(4)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开发盐业生产。盐业收入仅次于工商贸易税,为政府财政收入的第二位。加强文化建设是理政之需。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后,著名文化界人士阿英、黄源、范长江等齐聚淮阴,文化活动空前活跃。华中宣教大会在淮阴城城南公园举行,成为一时盛事。新闻出版方面,《新华日报》(华中版)日出数万份,其他分区均有日报或大众报刊;苏皖边区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有一万多所小学,在校学生45万人,相当于抗战胜利前的三倍。有近百所中等以上学校,高等院校有华中建设大学、华中雪枫大学、苏皖教育学院等。苏皖边区政府根据政协会议通过的《和平建国纲领》精神,制定了《苏皖边区国民教育实施法》,有力地指导和保证了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顺利实施,在全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四是理政的作风过硬,清正廉洁,制度完备。《苏皖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施政纲领》中规定要“加强干部民主政治教育,树立民主廉洁作风”“提倡节约,严惩贪污浪费分子”。与此同时,政府制定了《苏皖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草案)、《苏皖边区行政人员奖惩暂行条例》和《行政干部任免条例》,并实行财政统筹统支,严格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和金库制度,堵住了贪污腐败政策上的漏洞。苏皖边区政府各级行政人员清正廉洁蔚然成风,干部过硬的作风保证了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苏皖边区政府的探索
为新中国理政提供借鉴
苏皖边区政府在理政目标、路径、内容及作风等方面的有益探索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一次有力检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局部执政的一次成功实践。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展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理念,为更大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提供了借鉴。
回顾苏皖边区政府的理政历程,诚如李一氓所言:“把苏皖边区巩固起来,不管目前形势怎样,将来局势何种变化,我相信苏皖边区目前的七十个县(旧治五十三县)必将以民主政治的制度来存在的,绝不容许恢复旧的反民主的反人民的统治。”《施政纲领》中提出的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系列举措,正是这一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要义,充分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全新执政理念。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启了崭新篇章。苏皖边区政府的存在及其取得的辉煌建树,更为新中国成立后在更大范围内建立和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提供了重要借鉴。
第二,真正地坚持党内外人士合作共事,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打下了基础。
党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苏皖边区政府切实贯彻“三三制”原则,使政府成为名副其实的民主联合政府,扩大了政府的影响力。苏皖边区临时参议会5名正、副议长有3名是党外人士。61岁高龄的议长田丰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特致电向他表示欢迎和祝贺。副议长吴月波、朱雨江分别是苏北、淮南的知名党外人士。苏皖边区政府领导人中,党外人士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如第二副主席兼高等法院院长季方、第三副主席韦悫、民政厅厅长陈荫南、建设厅厅长计雨亭等。共产党人与这些著名的党外人士肝胆相照、合作共事,开创了苏皖解放区民主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总是在延续中不断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当年曾在苏皖边区统一战线中效力的许多党外人士,仍然在这条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有的参加新政协工作,继续参政议政;有的在新的岗位上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季方、韦悫、计雨亭等人都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季方先后担任了交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韦悫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他们都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三,贯彻《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总结典型经验,为基本完成全国的土地改革积累了经验。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这个文件下达后,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立即召开会议,对土地改革工作作出具体部署,采取边实践、边总结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法,相继在各分区开展土地改革工作。苏皖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尤其是淮安县鹅钱乡成为苏皖解放区土地改革第一个典型范例。新中国成立后,在拥有3亿以上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实行土地改革,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为此,从1950年冬至1953年春,土地改革在全国新解放区有领导、有步骤、分阶段地展开。在这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中,苏皖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成功做法无疑为各地提供了初步的经验。
第四,坚持打造清正廉洁的政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干部教育提供了教材。
苏皖边区政府开创了政府政治清明、公正廉洁、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从1946年元月起,苏皖边区政府组织全边区干部开展以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的重要讲话《永远做人民最好的勤务员》为主要内容的大学习活动,教育干部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一系列完备的法规制度与教育学习,苏皖边区干部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形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和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精神风貌。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干部在执掌全国政权的新的条件下,如何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被权力、地位和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腐蚀,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经常用苏皖边区政府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和干部“永远做人民最好的勤务员”的精神风貌“照镜子”和“洗洗澡”,正是加强干部教育的一份生动的教材。
第五,锻造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增添了力量。
苏皖边区政府在领导繁重的民主建设和反内战运动中,锻造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和各项建设事业的佼佼者。如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外事、外交和文化工作,为开拓中国外交新局面和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苏皖边区政府水利局工务科科长钱正英,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水利电力部门的领导职务,曾参与黄河、长江、淮河等江河流域的整治规划,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登科,当年是一名工农兵通讯员,从写百十字的新闻通讯稿起步,不断成长进步,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一位知名的作家。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曾在苏皖边区工作、学习和战斗过的国家级领导人有20余人,军衔在少将以上者有近300人,其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界人物近500人。
80年后的今天,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重温苏皖边区政府的光辉历史、缅怀其卓著贡献,为的是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创造新的业绩。我们必须铭记苏皖边区政府以人民之利为利、以国家之利为利,努力为人民造福的初心和使命,传承他们革新图强、团结奋斗的创业精神,发扬他们清正廉明、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创造新的辉煌,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作者柳宏为系淮安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原主任;於剑山系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文史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