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协同创新:构建“政府+社会+自治”的立体服务网
在小院的财务公示栏,张贴了最新一期互助金使用情况:企业家捐赠1万元、村集体补贴1.2万元,累计发放高龄餐补0.7万元、医疗应急金0.5万元。这一由多方筹措的互助金,不仅是老人的“救命钱”,更成为撬动社会资源的“杠杆”。
盱眙县文化馆的戏曲名家来了,每月一次的“戏曲小课堂”让老人们过足戏瘾;民间手工艺人来了,教老人编织竹篮、制作艾草香囊,手工艺品义卖所得反哺互助金池;爱心企业来了,与小院签订共建协议,定期捐赠米面粮油。“我们不是简单的受助者,而是服务的参与者。”68岁的志愿者陆启尧老人骄傲地展示着他的“善行积分卡”,通过代买生活用品、调解邻里纠纷等服务,他已累计获得860分,可兑换价值430元的生活物资。
更令人欣慰的是“银龄互助队”的诞生。23位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成帮扶对子,78岁的退休干部陆少勇主动承担起小院的书法教学任务,72岁的原民兵营长朱跃庭义务担任夜间巡逻员。“过去是政府单向服务,现在变成了村民自治、互助共享。”穆店镇党委书记王丹感慨地说,这种模式让基层治理成本降低了40%,群众满意度却提升至100%。
文化铸魂:从“物质兜底”到“精神共富”
每周三下午,小院的“邻里厨艺课堂”总是座无虚席。“诗韵清明”“浓情端午”等各种传统文化活动轮番上演。
“我们不仅要让老人吃饱穿暖,更要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丰盈起来。”小院轮流主理人、大圣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王鑫敏介绍,这里的“五个一”尊老礼遇品牌已覆盖所有老人:每年一次免费体检、一张全家福、一场寿宴、一场戏曲演出、一本手写回忆录。在“云上小院”微信群里,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通过志愿者协助,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子女实现了“零障碍”沟通。
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今年的5月19日的集体寿宴上。当84岁的刘学英老人在寿宴上收到子女发来的电子相册时,她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屏幕上的全家福,泪水夺眶而出:“孩子们虽然回不来,但感觉他们就在身边。”
长效赋能:“善行积分”撬动乡村治理新生态
在小院的荣誉墙上,“善道之星”评选结果刚刚揭晓。72岁的村民赵义青因连续三个月打理爱心种植园,积分排名跃居榜首,获得了免费体检和景区游览的奖励。这种将志愿服务、孝老爱亲等行为量化为积分的“善行积分制”,正悄然改变着后车组的村风民风。
“过去乱扔垃圾的现象屡禁不止,现在大家都主动参与到村庄人居环境提升中来。”村民小组长陆先贵展示着《后车组组规民约》,里面明确规定:参与环境整治积5分、调解邻里纠纷积10分、参与主题活动积15分、厨艺展示积20分,积分不仅可兑换生活用品,还与种植园区域分配、爱心食堂优先供应挂钩。如今,后车组的村民参与率从25%跃升至90%,“助人即助己”的理念深入人心。
更具创新性的是小院的“自我造血”机制。通过爱心种植园产出、手工艺品义卖、家禽认购、“一篮子”时令果蔬等项目,小院已创收1.7万元,反哺互助金池。“这不是简单的慈善,而是可持续的公益生态。”穆店镇文广站站长嵇玉峰说道。
星火燎原:从“大圣样本”到“穆店实践”
在小院的白板上,公布了这半年的一组数据:3家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共建、筹集3.2万元互助金,村民参与率90%……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套可复制的“1+5+N”服务体系,即1批互助金保障基本需求、5项专属礼遇传递人文关怀、N项暖心服务覆盖生活全周期。
“后车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是穆店镇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前移、聚力聚焦特定群体提供优质志愿服务的生动缩影,具有实践性和可复制性……”盱眙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夏嫣在调研时指出,小院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自治”的协同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既破解了空巢老人养老难题,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兴旺的“硬实力”,更需要老有所养的“软实力”,而文明实践,正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当暮色笼罩小院,老人们陆续起身回家。陆少霞老人走到门口,回头望向小院里依然亮着的灯光,轻声说:“这里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