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远博 方菁菁
近年来,盱眙县以县域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为核心抓手,创新构建“县带镇、镇联村”三级联动帮扶机制,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实实在在的资源下沉,有效破解基层医疗难题,基层首诊率显著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
专家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以前有个大病小病,第一反应就是往县里、市里跑,路上折腾,挂号排队更辛苦。现在好了,县里的专家定期到镇上来,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既方便又放心!”在盱眙县马坝镇卫生院,前来复诊的张大爷感慨道。
为破解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瓶颈,盱眙县人民医院、盱眙县中医院两家县级龙头医院与全县13个镇(街道)卫生院组建了紧密型医联体。他们不是松散的合作关系,而是形成了“一家人”“一盘棋”的发展格局。
盱眙县精心选拔了16名来自内科、外科、儿科、中医科等群众需求迫切的科室的临床骨干医生,采取轮换驻点的方式,定期到各乡镇卫生院坐诊,每年在基层接诊患者超过10000人次。这些专家不但直接参与门诊、查房、手术,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管理经验。他们“沉”下去的是身份,提升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服务能力,不仅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传帮带”,为乡镇卫生院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数字赋能,远程医疗协作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盱眙县敏锐地抓住“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机遇,将远程医疗协作作为提升基层能力、方便群众就医的关键一招,建成覆盖全县的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消毒供应、教育培训“五大中心”,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在乡镇卫生院,医生开具的CT检查影像,可以实时上传至县级医院的影像诊断中心,由县级专家出具诊断报告,结果互认;基层难以判读的疑难检验样本,可快速送至区域检验中心集中检测;乡镇卫生院的消毒供应工作,由县级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承担,保障医疗安全。
“最受益的还是远程会诊和教学。”桂五中心卫生院院长张晓勇说,“遇到疑难病例,我们可以随时发起远程会诊,邀请县医院的专家进行视频连线,甚至通过他们联系市级医院的专家,共同商讨治疗方案。这相当于给我们的医生配了一个强大的‘云端智囊团’。”同时,县级医院组织的业务培训、学术讲座,也可以通过远程系统实时传输到各个基层医院,基层医护人员足不出户即可接受继续教育。
这种“信息跑路”代替“群众跑腿”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短缺和技术薄弱的问题,大幅提升了诊疗水平,同时避免了重复检查,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硬件升级,先进设备筑牢精准诊疗“硬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离不开硬件设施的现代化。盱眙县政府投入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进行一轮全面更新升级。升级重点瞄准诊断环节。一批技术先进、操作便捷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等设备被引进并配备到各乡镇卫生院。
“以前我们卫生院的B超设备老旧,图像模糊,很多细微病变看不清楚,患者不放心。”穆店镇卫生院一位超声科医生指着新配备的彩超仪说,“现在有了这台新机器,图像清晰多了,对肝胆、心血管常见病的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患者不用去上级医院重新检查了。”
乡镇卫生院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更加精准、可靠,为落实“基层首诊”制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同时,高效、便捷的检查也缩短了患者的就医时间,改善了就医体验,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获得感。
中医推广,中医药服务织就健康“普惠网”
盱眙县将加强中医技术推广作为医联体建设的重要内容,让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建立中医适宜技术技能培训室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基地。开展精准的需求调研,摸清基层最需要哪些技术,从而制定了首批涵盖11大类54项技术的推广清单,避免了“一刀切”和“水土不服”。举办8期技术培训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参培400人次。
建立“县—镇—村”三级推广网络。县级中医专家通过定期下乡、现场指导、带教实操等方式,将技术手把手地教给镇卫生院的医生,镇卫生院的医生再负责指导和推广到村卫生室。目前,全县已有126家村卫生室能够按照规范,熟练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全、有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此举在防治慢性病、调理亚健康状态、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盱眙县医改真联动,建立了紧密型的医共体,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真投入,无论是专家精力还是财政资金,都实实在在地投向了基层;真赋能,既通过线下人力支援,也通过线上数字技术,全方位提升基层能力。随着三级联动机制日益紧密,资源下沉更加精准高效,盱眙县将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的目标,为保障全县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盱眙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