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观点·社会

(上接A1版)

(上接A1版)

主体为基:

梯次培育筑牢创新底盘​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市科技局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推动创新主体量质齐升,夯实产业创新根基。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攀升,深入开展研发管理规范化建设,培训企业200余家,28家企业完成贯标备案。全面推行研发准备金制度,119家企业备案,带动研发投入66.87亿元,立项项目934项,投入研发人员近1.2万人。

基础研究根基不断夯实,制定基础研究支出归集规范,开展4场专题辅导,建立分片包干机制。研发机构建设加速推进,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活动与机构动态“清零”行动,引导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指导重点企业组建市级重点实验室、创建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上半年,全市新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家。​

企业梯度培育成效显著,实施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承担省级重大项目,推动苏盐井神创成省创新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量质齐升,开展7场政策培训覆盖700余家企业,兑现奖补资金3427万元惠及300余家企业,筛选申报对象57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380家,申报基础扎实。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评尽评”,梳理新竣工项目资源精准培育,为高企储备充足后备力量。​

资源为翼:

多元融合汇聚创新动能​

创新资源的集聚效能,直接决定科技创新的速度与质量。我市统筹科技招商、人才引育、载体建设与金融赋能,构建资源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生态。科技招商成效显著,修订科技型项目考核办法,举办全市项目拉练活动,开展多轮政策培训增强招商意识。升级科技云平台功能,构建“入库—审核—培育”链式服务,上半年新签约科技型工业项目328项、新开工208项、新竣工128项,均超额完成序时进度。​

人才引育机制持续优化,制定 “一五一”人才方案,在“淮上英才计划”中增设科创领军人才项目与大赛专项,打通人才项目与赛事通道。推荐申报国家、省级人才计划项目多项,改革创新创业大赛机制,实行“市级2场+县区N场”分产业办赛模式,高端人才精英赛吸引近300个团队报名,专场赛事影响力与项目质量同步提升。​

科创载体效能不断增强,严格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绩效评价,以评促建成效明显。指导载体协会组织4场交流培训与考察活动,邀请省级专家现场指导,运营管理能力持续提升。成果转化与金融赋能协同发力,健全“四个一”技术合同登记机制,构建“市场+机构+团队+供需库”体系,上半年完成技术合同2842项、金额105.12亿元。深化“千企百校”行动,推动与大院名校合作,出台科研仪器共享意见打造一体化平台。推进高校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分中心建设,指导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市产研院新建7个联合创新中心。推出“创新积分贷”,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扩大“淮科贷”规模,启动科创基金组建,开展“淮科保”业务,构建“投贷保”联动体系,与多家金融机构定期举办政银企对接会,精准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从改革破局激活生态,到主体培育筑牢根基,再到资源集聚赋能发展,淮安科技创新工作环环相扣、协同推进,正加速向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迈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2025-09-15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81551.html 1 3 (上接A1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