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加快补齐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短板,让更多的孩子能上好大学;统筹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快形成科技、人文、体育、艺术等多样化特色发展格局,更好满足群众教育需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云激荡,围绕高素质人才竞争和科技制高点抢占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教育作为科技、人才的共同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次大会提出,要重点抓好服务产业工人、高层次人才“两支队伍”建设和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两个创新”融合。这一部署要求既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深度融合的现实路径,也是高等教育在赋能淮安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在淮各高校院所要紧扣淮安发展所需、市场主体所盼,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等方面相向而行、共同发力,努力实现地方、企业和学校、人才多方共赢,使高等教育成为淮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使在淮高校在赋能淮安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内涵和层次的新提升。
教育强市建设,需要以改革破题、以开放破局、以创新制胜。这几年淮安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归功于改革创新,下一步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同样仰赖于改革创新。揆诸当前,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着重整治教育功利化短视化办学行为,用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引领教育发展;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和逐步缩小校际差距两手抓,有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顺应数字化、智能化潮流,提高教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以教育数字化新突破推动淮安教育增创新优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锻造一支师德师风过硬、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淮安孩子之福,是淮安家长之幸,是淮安教育之本。市委市政府选择在第41个教师节召开本次大会,释放出尊师重教的鲜明信号,表达了对全市教师队伍的殷切期待。本次大会不仅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专业素养提升,而且明确提出加强教师待遇保障,就是要造浓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让广大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为国家、为淮安培养更多人才。这是本次大会的部署要求,也是淮安人民最热切的期盼之一。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重塑“学在淮安”品牌、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百舸争流的奋斗姿态,奋力推动淮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谱写教育强市崭新篇章,为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