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淮安:二十年执“绿”为笔 写好“两山”答卷

(上接A1版)积极推进洪泽湖退圩还湖,截至目前已完成圈圩清退2.7932万亩;全面开展退捕禁捕工作,集中清理整治1396条洪泽湖水域退捕渔船,退捕渔民全部转产就业……

洪泽湖迎来新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监测结果表明:相较于2020年10月退捕禁捕时,洪泽湖鱼类资源丰度增长约217%,总磷降低16.7%,总氮降低22.8%,同时水体透明度增加,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降低,水华爆发风险减弱,水质总体保持在Ⅲ类水标准,渔业资源与水环境呈现出持续向好趋势。消失多年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淡水蛏出现在水域近岸裸露的滩涂上,印证了洪泽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洪泽湖的蝶变并非孤例,它是淮安全域生态质量跃升的缩影与标杆。

20年来,淮安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将环境质量变好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硬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48小时+12天”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专项攻坚,实施重点治气工程项目;深入实施生态碧水三年行动,让“秀水长流”成为淮安生态的亮丽名片;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止源头管控,推进城乡接合部“一地三用”和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淮安。

产业焕新

点绿成金涌动发展动能

如何让更多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淮安的选择是向“绿”而行,推动产业焕新升级。

在涟水县,一座座风机随风转动,在绿色风电助力下,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零碳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乘风而起”。据悉,巨石淮安基地充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清洁生产;实施绿色能源计划、低碳生产技术、零碳循环模式,使工厂拥有综合为零的碳排放表现。

面对生态约束趋紧与发展动能转换的双重课题,淮安全力推动产业升级,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淮安重点围绕轻工、纺织、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加工等行业,深入实施“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五大行动,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推进传统产业引入更多创新因子,加速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2024年5月,市工信局印发了《关于组织摸排2024年度传统产业焕新重点项目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县区对2024年度淘汰落后和退出低端低效产能装备、关停退出低质低效企业、传统产业老旧更新改造项目、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项目、服务型制造升级示范项目、传统产业重点创新产品等7类项目形成清单。此外,淮安还围绕巩固提升“去产能”和环保督察整改成效、持续推动落后工艺装备关停退出等方面制定年度重点任务,有序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在引导企业强化节能降耗的同时,淮安持续加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6家、省级绿色工厂75家,国家级绿色园区2家、省级绿色园区6家。中天钢铁淮安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废酸循环再生零排放目标;江苏天淮钢管有限公司的5.99兆瓦光伏矩阵覆盖厂房屋顶,年发电量约600万千瓦时,二氧化碳减排约4549吨;庆鼎精密电子(淮安)有限公司近三年累计推动节能减排专案217项,节约用电量约3011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180吨。

机制护航

创新织网夯实绿色根基

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与产业转型的蓬勃活力,离不开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治理模式的强力支撑。淮安深知,践行“两山”理念,必须依靠系统、科学、长效的机制保驾护航。

淮安坚持谋定而后动,以顶层设计擘画生态蓝图。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颁布实施全国首部永久性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建立覆盖全市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将生态优先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充分体现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中,实现“多规合一”。

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24年投资28.8亿元完成53个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持续推进生态空间保护区域遥感监测,建立健全问题核查、移交、整改等工作机制。盱眙县洪泽湖生态修复示范建设项目等6个项目纳入“国家山水工程项目”,白马湖生态修复项目成为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

在河湖治理领域,淮安以3000多名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为核心,构建严密生态守护网络。通过“实名、压责、赋能、提效”四大创新举措,构建起河湖长管理制度“四梁八柱”,夯实河湖专项整治根基,并借助制度保障、强化监管与科技平台,为河湖治理注入强劲动能。凭借出色的河湖治理成效,2021年,我市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2023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通报表扬;相关创新做法连续两年入选水利部典型案例,推动淮安河湖面貌持续向好,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从立法层面的刚性守护到河湖长的躬身实践,从基础设施的硬核支撑到科技赋能的精准治理,淮安以机制创新为笔,在江淮大地上勾勒出“制度护绿、治理兴绿”的实践路径。如今,淮安已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创成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获批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全国绿色交通试点城市、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国家低碳试点优良城市。

淮安的实践印证了:当生态优先成为发展的自觉选择,绿色发展的道路便会越走越宽广;当制度创新为梦想保驾护航,绿水青山就能焕发出永不枯竭的富民强市伟力。在这片生机盎然的绿色高地上,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乐章,正踏着时代的浪潮,奏响更加激昂澎湃的旋律。

2025-08-16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79648.html 1 3 淮安:二十年执“绿”为笔 写好“两山”答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