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淮上英才

淮安市科技镇长团点燃地方高质量发展“智力引擎”

握指成拳,星火成炬。一年前,淮安市依托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平台,从高校院所、产业部门精心遴选政治素质优良、专业水平过硬、服务地方意愿强烈的专家人才,组建第17批科技镇长团队伍。肩负深化产才融合、推动校地协同的使命,96位省市团员以智慧为笔、以实干为墨,在淮安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书写人才引领发展的精彩篇章。

市委人才办持续优化工作机制,牵头产业部门推动科技镇长团围绕地方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发力,深度融入地方人才引育、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全链条,以人才链、创新链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链。组团以来,9名团员扎根淮安创新创业,47项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实现落地转化,累计向上争取各类资金约2.8亿元……科技镇长团正将人才动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成为推动淮安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

产才相融,激活经济发展新势能

科技镇长团深刻认识到,破解产业痛点的关键在于立足地方产业根基和发展战略,实现创新要素与发展需求的精准耦合。

靶向招商,筑巢引凤强筋骨。科技镇长团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组织9场淮安市“高端人才精英赛”高校专场赛,招引具备良好市场潜力的人才团队落户淮安。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大力集聚创新要素,扩大城市影响力,全面助推地方产业提档升级,服务淮安(上海)半导体产业链招商及供应链对接活动、“长三角地区台商看江苏——走进淮安”活动、江苏·金湖石油机械产业投资说明会等重要招商推介活动。

强链补链,精准发力强韧性。紧盯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科技镇长团引入人才、科技、产业资源,为地方发展注入新动能。针对盱眙凹土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盱眙县团长、南京理工大学盱眙校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渤带领团队深入凹土企业摸排技术需求,促成产学研合作10项,合同额达400万元,推动凹土产品向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助力盱眙凹凸棒石产业入选江苏省科技厅“区域引擎”计划,争取省、市资金5000万元,全力弥补短板强链条,提升产业韧性与竞争力。

聚力成势,创新服务助发展。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团团长、南京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章晓波带领团队,围绕仪器仪表产业开展专题服务,举办“双招双引”推介会、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沙龙、科技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专题座谈会、电线电缆产业链企业座谈会等活动10余场,发布“揭榜挂帅”项目30余个,牵头邀请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专家常态化指导淮安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校企携手,构筑创新赋能新优势

科技镇长团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拓展校地合作网络,构建起多层次、可持续的校地合作新生态。

战略引领,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科技镇长团始终将地方发展重大战略作为“核心坐标”,将引育创新要素融入工作全过程,探索校企合作新范式。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团团长、常州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欧红香带领团队,围绕淮安工业园区“一企一博一团队”规划,推动企业与高校对接,组织30余家重点企业赴南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9所高校举办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和技术对接会,现场接收简历超500份,促成22家企业引进全职博士,5家企业组建博士领军研发团队。

深耕一线,拓展产学研用通道。作为下沉基层的“创新特派员”,科技镇长团的团员们在产业一线深耕细作,在拓展产学研用通道上取得显著成效。在洪泽区团长、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一级主任科员耿晟的牵头组织下,其团队为总投资120亿元的台华新材、总投资60亿元的源涌新材料等重特大项目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加快推进10个中试项目落地,为洪泽纺织产业引入更多优质资源。洪泽区团员、东华大学教授陈烨引入后方单位人才团队,协同三联新材料联合攻克“同质异构多组分弹性聚酯纤维关键技术”,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成差异化聚酯纤维产业基地,获得“淮上英才计划”创新团队120万元资助。

机制护航,探索成果转化路径。今年4月,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拨投结合类重点科创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设立3年3000万元“拨投结合资金池”,既缓解科创企业早期资金压力,又实现多元主体利益共享,有力推动高端技术落地转化。电子信息产业团团长、淮阴工学院团委书记戴建国借势发力,带领团队赴上海、辽宁等地对接人才、招引项目,陆续引进落地江苏富硒生物、旭昌智研科技等人才创业项目18个,其团队中,1人入选省“双创人才”、5人入选市“淮上英才计划”,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要素集聚度,促进了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在淮安落地转化。

平台筑基,打造产业跃升新高地

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创新载体平台,是汇聚要素、支撑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石。一年来,科技镇长团聚焦地方产业特色与发展趋势,着力构建实用化、多层次的平台体系。

策源引领,智造引擎启新程。科技镇长团积极整合高校优势学科力量与企业研发资源,聚焦产业技术高端应用,聚力打造产业创新升级的核心引擎。清江浦区团立足区域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在团长、南京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胡凤飞的带领下,推动成立淮安市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构建“理论—应用”转化通道,促成江苏东煦电子等9家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合作。

孵化育成,生态赋能蓄后劲。科技镇长团不仅为淮安输送关键技术,更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人才带人才、平台育平台”的链式效应,持续为地区注入创新基因。推动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设立“淮安工作站”,打造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淮安转化平台,助力东南大学“双碳协同创新中心”落户淮安,搭建起集技术交流、产业对接、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双碳”创新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广泛应用,帮助企业减碳降碳,提升企业竞争力。

搭建平台,资源共享降成本。科技镇长团积极打造高水平科技服务平台,为淮安市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政策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实现智力资源共引共育共用,降低中小企业人才引进与研发创新成本。同时,淮安市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人才智力优势,通过“一团一链”企业创新需求对接活动,加强产业团和产业链“面对面”交流,切实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搭建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平台。截至目前,已举办纤维新材料、分子筛、电子信息等8场专场活动,为近百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科技兴农,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科技镇长团聚焦科技与人才两条核心主线,将创新动能持续注入广袤乡村,生动绘就科技兴农富农的时代画卷。

技术赋能,沃野良田提质效。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团是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团长薛金林充分整合后方单位资源,强化“资源—资金—项目”三链协同机制,推动南京农业大学与盱眙县人民政府共建国家大豆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盱眙科教基地,服务兰州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与江苏明德立达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联合申报,成功获批2024年江苏省院士专家创新中心。

链式延伸,特色产业富农家。淮安区种植业产业基础较好,科技镇长团团员因地制宜,邀请中国农科院、渭南农科院等高校院所30余位专家赴博里镇、苏嘴镇等镇街开展考察交流和技术指导,推广优质种苗培育、小果型西瓜繁种等多项技术。在淮安区团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健的协同推动下,促成百丰兴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与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扬州大学共建“江苏淮安西瓜科技小院”,并于今年5月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成为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装备于一体的示范推广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人才下沉,乡土焕发新生机。淮阴区团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汪国莲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需求,联合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院所,组建300余人师资团队,精准开展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田间指导,打造全方位新农人培训体系。聚焦种植大户、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需求,从种养技术、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全产业链环节入手,采用“理论+实操+田间示范”的形式,组织现场观摩活动12场,开展新农人技术能力素质提升培训9期36场次,累计培训2100余人次,显著提升从业者专业技能与经营思维,为农业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

一年来,第17批科技镇长团的团员们实干笃行,在江淮大地奋力谱写人才赋能发展的壮丽篇章。他们不仅是前沿技术的传播者、产业升级的引领者,更是校地融合的桥梁纽带、乡村振兴的先锋力量。这支团队为淮安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创新的智慧动能,推动科技成果在产业一线落地生花。

■记 者 蔡雨萌 通讯员 淮才轩

2025-08-15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79595.html 1 3 淮安市科技镇长团点燃地方高质量发展“智力引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