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问需于民,方案长满“民心根须”

——从老旧小区改造看基层治理与城市更新的融合实践①

■通讯员 秦连彬 朱 骏  张 鼎 记 者 王 舒

老旧小区的墙缝里,藏着多少居民的期盼?淮安的答案是:每一条裂缝、每一处积水、每一声抱怨,都是改造方案的“设计灵感”。在挥动改造的第一镐前,这座城市先俯下身子听民声,把“政府想做的”变成“居民想要的”,让那些带着烟火气的诉求,成为城市更新最精准的坐标。

三方座谈,把想法摆上台面聊

清江浦区一老旧小区的凉亭里,曾摆过一场特别的“饭局”,没有酒菜,只有摊开的图纸和居民的心里话。住建部门的工作人员带着设计图,社区干部搬来小马扎,业主们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点菜”。“绿化带太密,救护车进不来”“电动自行车充电要跑半条街”“老年活动中心太小,下棋都得抢位置”……72岁的王奶奶攥着张纸条,把提前收集的意见逐条念出。

这场“三方座谈”的成果,最终确定在改造方案里——冗余绿化被改成停车位,闲置空地建起带充电功能的车棚,连老年活动中心的窗户都按居民说的“要朝南、采光好”进行了调整。

“以前是‘我们觉得该改啥就改啥’,现在是‘居民说啥急就先改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淮安秉持老旧小区改造“共同缔造”理念,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每个环节,坚持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切实改民所困、改民所需、改民所盼。

现场办公,让图纸跟着问题走

洪泽区临河社区某组的居民周大爷,至今记得设计师蹲在他家门槛上设计方案的情景。“水最多涨到这儿,齐腰深!”周大爷比划着水渍印,设计师拍下视频,认真记录。3天后,新方案送来,周大爷发现连排水明沟的坡度都做了调整。“要陡一点,水排得快,我说的这些,他们是真听进去了。”

这种“问题跟着居民指、图纸跟着现场改”的做法,在我市老旧小区改造中屡见不鲜。淮安某银行宿舍改造时,张大爷发现路面渗水,施工队随即挖出锈蚀严重的自来水管道,这原不在改造计划内。住建部门当即决定将其纳入改造范围,连夜调整图纸,工人加紧施工,10天就完成管道更换;涟水县一小区居民反映“顶楼漏雨”,设计团队不仅记下问题,还爬上天台实测,实施多道工序解决问题;经开区一老旧小区居民抱怨“散步没歇脚的地儿”,图纸上就多了4处带靠背的石凳,按照“老人坐着舒服”的原则将高度设置为45厘米……“最好的设计,不是在办公室做出来的,而是踩着泥巴、听着抱怨磨出来的。”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清单公示,把民声“晒”在阳光下

在经开区某老旧小区的公示栏前,居民王师傅戴着老花镜,对着改造清单一条一条打勾。“外墙真石漆——要的;屋面防水——要的;楼道装灯带——要的!”这份清单是从几十条居民意见里筛选出来的,每一条都标着“是谁提的”“为啥要改”。有户人家担心“施工影响孩子上网课”,清单里就加了“周末无噪音施工”的补充条款。

我市的老旧小区改造,从来不是“闭门造车”。清江浦区把改造清单发到业主微信群,让大家线上投票选择优先改造项目;淮安区摆“意见箱”,每天开箱收集意见,确保“没人落下”;经开区在改造方案公示牌上设置了微信二维码,让居民直接扫码发表改造意见。

“此处有暗沟”“这棵树要保住”“加个充电桩就好了”……当施工队进场时,居民们递来的不仅是钥匙,还有“手绘地图”——那些笔尖划过的痕迹,都是民心与城市的约定。

2025-08-03 ——从老旧小区改造看基层治理与城市更新的融合实践①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78726.html 1 3 问需于民,方案长满“民心根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