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湖风送爽;鱼鲜味美,游人如织……如今的洪泽湖,已从单一的蓄洪枢纽蝶变为集防洪屏障、富民源泉、生态名片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域。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洪泽湖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创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建成现代化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深挖河工文化资源,聚力打造蒋坝特色小镇等文旅融合项目;构建“生态+产业+富民”联动机制,带动环湖区域群众共同富裕。通过系统施策,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生态修复 古堤焕生机
洪泽湖大堤——这座跨越千年的治水丰碑,承载着“东汉始建、明清扩建、当代完善”的厚重历史,2014年6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采访团成员在洪泽湖碑前定格“美丽清纯洪泽湖”的壮丽瞬间,于周桥大塘“孤独的树”下感受独特的文艺气息,到渔人湾体验亲水乐趣,至乾隆码头观赏鸥鹭翔集。“洪泽湖大堤不仅是研究古代水利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宝贵资源。水清岸绿的美景,是淮安生态文明建设最生动的注脚。”“学习强国”山西学习平台编辑部编辑郝珈由衷赞叹。
我市以建设大运河百里画廊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洪泽湖流域系统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堤防加固、堤后填塘固基、堤防迎水坡护砌、防汛道路标准化建设及桥涵配套等系列工程,使洪泽湖防洪标准由百年一遇提高到三百年一遇。“这些工程不仅构建起更加坚固的防洪体系,更为区域水安全提供了长远保障。”洪泽区水利局工程管理科科长卜奎予介绍。
在生态修复领域,我市实施多维度综合治理。2012年至今累计投入3.34亿元,完成大堤沿线654户居民、22家企事业单位的搬迁安置,生态修复面积达7839.05公顷。重拳打击非法采砂行为,拆解非法采砂船368艘,全面清理住家船2500艘、餐饮船27艘。实施退捕禁捕工程,妥善处置1879艘渔船,安置渔民2791人。从2020年10月开始,在全湖开展洪泽湖圈圩养殖塘口退养试点工作,增加洪泽湖库容,截至目前已完成圈圩清退2.79万亩。同步建成环湖大道,将沿线文旅资源串珠成链,防洪屏障成为生态廊道,千年古堤焕发出勃勃生机。
绿色养殖 实现双丰收
通过生态修复,洪泽湖在承担蓄水防洪重要使命的同时,还是沿岸百姓的“致富湖”。采访团走进位于洪泽湖东北岸的西顺河镇,在洪泽湖大闸蟹生态养殖示范区探访大闸蟹产业的绿色转型之路。
“洪泽湖大闸蟹”凭借独特品质,先后获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并入选“中国十大名蟹”,品牌价值突破15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富民蟹”。洪泽湖大闸蟹生态养殖示范区由江苏洪泽湖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占地8850亩,主要养殖中华绒螯蟹。2020年引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选育的“诺亚1号”新品种,已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水产良种场各1个,2023年创成大闸蟹出口备案基地,并获江苏省首个BAP国际认证。江苏洪泽湖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人员薛正刚告诉记者,园区创新采用“种草、投螺、稀放、配养”生态养殖模式,配套智能投喂、微生物调水等先进技术,实现养殖尾水达标处理、循环利用,亩产优质大闸蟹200公斤至300公斤。2023年以来,养殖户平均增收50%以上,带动5个村集体年增收均超30万元。
智能投饵机规律运行,监控屏幕实时跳动着水温、溶氧等数据……洪泽湖大闸蟹生态养殖示范区处处展现着现代科技与传统养殖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好生态养育好水产,好水产反哺好生态,洪泽湖大闸蟹真正实现了生态修复与绿色养殖良性互动。”“学习强国”湖北学习平台编辑部记者王华山说。
多元融合 发展可持续
在这片丰饶的水土上,不仅孕育了“洪泽湖大闸蟹”这样的金字招牌,更打造出“蒋坝螺蛳”这一美食名片。当天,采访团来到洪泽区蒋坝镇探访。这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镇,西接浩渺洪泽湖、南临淮河“第一闸”三河闸、北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洪泽站,自古就有“十里听响,五里停舟”的美誉。作为江苏省水美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该镇已跻身大运河城市文旅消费十佳示范名镇之列。“一棹碧波载风情,千年漕韵听回声。三味珍馐品古今,流霞宿处忘归程。”采访团在蒋坝镇沉浸式体验水韵古镇的生态蝶变。
淮安是“世界美食之都”,“蒋坝鱼圆”等传统蒋坝菜是淮扬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蒋坝镇依托“蒋坝螺蛳”,打造了一条“从塘口到餐桌”的螺蛳产业链。建成2000亩螺蛳养殖示范基地,严格按照生态养殖标准,创新“鱼螺混养+智能监测+生态净化”模式,实现年产螺蛳11.5万公斤、鲜鱼40万公斤,收益470万元,较传统养殖增收70万元,实现尾水100%达标排放。如今,蒋坝镇已打造出从生态养殖到精深加工、从活体直销到特色餐饮的螺蛳产业链,全镇共有40余家螺蛳主题餐馆、300余个销售网点,带动千余人就业,年产值突破亿元。
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蒋坝镇精心打造的“醉美三公里”湖岸景观带四季如画。每年3月举办的螺蛳市集活动,吸引八方来客。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蒋坝镇游客量达120万人次,同比增长100%,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这次采访让我真切体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实现相得益彰。”“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运营中心副主任赵玮感慨道。
记者手记
洪泽湖的涅槃重生,是市、区两级政府通力协作的结果,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在这片曾经饱受生态创伤的土地上,无数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绿色赞歌。
漫步洪泽湖畔,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碧波荡漾的美景,更是一个个平凡建设者的动人故事。从清晨就开始忙碌的河道清理工,到深夜仍在研究治理方案的工程师;从坚守岗位数十年的护林员,到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正是这些普通人的不懈努力,才让洪泽湖重焕生机。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守护者。
正如江苏洪泽湖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忠明所说,从大堤斑驳的条石到湿地蜿蜒的栈道,从大闸蟹生态养殖示范区规整的沟塘到钱码岛曲折的步道,每一处都凝聚着企业的智慧与汗水。多年来,这家国企勇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城市建设,既是市、区两级政府治水方案的执行者,也是专题研讨的建言者,更是生态项目建设的实施者,见证着洪泽湖的华丽蝶变。在这段与河湖共成长的征程中,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构建了完善的信用体系(含AA+主体1家、AA主体1家),构建起工程建设、投资开发、现代农业、文旅服务等多元化业务格局。如今,当“生态河湖、美丽河湖、富民河湖”的蓝图变为现实,这家扎根洪泽湖的本土企业,正以更昂扬的姿态投身淮安农文旅事业,创新管理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周边居民增收。
“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如今,洪泽湖的美丽蜕变正在激励着更多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在湖区周边,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在产业园区,新型职业农民正用科技力量推动绿色发展;在旅游景区,生态导游向游客传递着环保理念。
这种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正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最宝贵的财富。相信在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家园一定会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美丽中国的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记 者 徐文进 杨春阳
王 昊
通讯员 龚建军 高 帅
陈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