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邓 永
村级财务“小账本”,连着乡村振兴“大民生”。近日,淮安区施河镇人大主席团聚焦村级“三资”规范化管理,举办“增收节支 助力乡村振兴”人大代表讲坛,通过晒数据、剖问题、提对策,有力推动监督效能转化为富民强村的实践成果。
晒“明白账”
平台运行“数”“术”兼备
“2024年,全镇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总和为2050.84万元,较上一年增长6.77%,28个村居收入均突破50万元。”镇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秦智在汇报中用数据展现监督成效。区农业农村局农经站站长潘爱华指出,施河“三资”平台已实现全程留痕、公开透明,建议将人大代表监督嵌入平台全流程,做到“既管住资金,又激活资源”。
盯“关键岗”
财务支出“真”“效”并显
经堂村全年支出57.62万元,重点投向公共设施与民生保障领域;土楼村通过资产建档、科学规划,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区人大代表、镇财政和资产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园淑表示:“村级财务必须‘支出有据、报销有规’,只有管好每分钱才能凝聚民心促发展。”
筑“防火墙”
监督触角“边”“底”皆达
该镇人大主席团推出村级财务监督履职清单,由32名熟悉财务、农业、法律的人大代表组成监督小组,按季度开展“交叉检查+专项审计”。在具体实践中,三官居监委主任施步进积极推行“全流程公开”机制,保障群众知情权;镇人大代表赵益花推行“五步监督法”,即决策参与、流程跟踪、结果公示、季度互查、年度评议,构建闭环监督体系。镇纪委书记李想表示:“通过源头管控与全程防控,推动财务管理从‘纠偏止损’向‘提质增效’转变。”
算“发展账”
资源盘活“实”“质”兼具
在施河镇,人大代表监督的严实作风正转化为发展的强劲动能。岔南村整合零散水面资源,通过产权交易平台发包,实现租金翻倍,年增收19万元;马北村绘制资产“三色图”,通过租赁合作等方式盘活低效闲置资产,年增收28万元。镇人大主席杨明翠要求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要全程参与项目论证,实施全周期监督,确保资金“不跑偏”、效益不打折。
开“对症方”
制度赋能“标”“本”并重
该镇人大主席团邀请潘爱华对村级财务管理作业务指导,并提出三项举措:一是严管票据,所有支出须附明细清单,当月上传至“三资”平台备查;二是规范合同,资产资源发包租赁必须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竞标,合同条款需明确履约期限、违约责任,人大监督小组全程参与审核;三是算清效益,建立项目“事前测算—事中跟踪—事后评议”机制,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增收节支是手段,规范管理是保障,服务人民是根本。施河镇人大主席团将继续深化代表履职与群众参与联动,让“防微杜渐”成为护航乡村振兴的新常态,真正实现“小账本”托起“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