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还有一次,部队向山东进发,途中遭到敌军突袭。“连首长命令我和一部分战士绕到敌人后方,采用‘两面夹击’战术,打击敌军的嚣张气焰。”朱志成说,他们沿着一个山沟悄悄地摸到敌人身后,然后集中开火。敌人以为新四军的部队来了增援,吓得仓皇逃窜。
抗战期间,朱志成或打游击,或正面迎敌,先后参加过抗击日寇、打击伪匪的大小战斗几十场,他冲锋在前,英勇杀敌,多次受到部队首长表扬。
1946年春,朱志成突发疾病,不得不离开部队。“知道要离开部队了,哭了好久。”朱志成说,返乡后,他担任地方民兵营长、五港区钦工乡朱庄村村委会主任多年,遇到难事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各项工作带好头,受到地方干群的一致认可。
1946年10月19日,国民党整编第74师兵分三路向涟水进攻。“涟水保卫战”由此打响。朱志成所在的村不仅驻扎了很多华中野战军的部队官兵,也是部队后方医院的驻地。这一次,朱志成虽然没有扛枪上战场,但他依然舍生忘死冲在前线,组织担架队抢救伤员,同时组织人力磨面、做鞋,为前方将士做后勤保障工作。
采访结束,我们搀扶老人下楼。透过他稀疏的银发、满脸的皱纹,我们似乎看到了老人17岁打游击时用草鞋丈量过的路。此时的屋外,春风拂面,天朗气清,人来人往,孩童在嬉闹,和平的意义在此刻被具象化。
【深沉的嘱托】
历史不可遗忘,精神必须传承。在对话交流中,朱志成多次哽咽:“现在国家强了,日子好了,当年的血没有白流。”面对“90后”年轻记者,老人最大的期望就是:“你们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坚定理想信念,遇到困难要勇往直前,努力练就报国为民的过硬本领。”
【青春的誓言】
作为“90后”记者,我们没有经历过那场历时14年、中华民族为之付出了无数生命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但——
我们无法忘记,当回忆起侵华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时,朱志成老人眉宇间的愤怒和不屈。
我们无法忘记,当询问老人第一次杀死敌人是否害怕时,老人一句“不怕!虽然武器落后,但我有一股不怕死的劲。”所展现的无畏与坚贞。
很难想象,那时的他,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在那个本该读书的年纪,他却不得不拿起武器、奔赴战场,投身抗战洪流,与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一道,凝聚起坚不可摧的抗战力量。
这是他们的誓言、他们的担当。而我们,“90后”的年轻一代,什么才应该是我们的誓言、我们的担当?采访过程中,这个问号始终在我们的心头萦绕。
80年光阴悄然而逝,抗战的烽火早已远去。从朱志成老人的回忆中,我们深深地懂得,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不只是我们的时代使命,也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应该赓续的红色基因。
传承“接力棒”——
我们不仅珍爱和平,我们更应自强不息。
报道团队:杜勇清 张浩 李昱 潘梦洁 周伟 高尚杰 李海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