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要闻

“双链”同频共振 奏响创新“和声”

(上接A1版)加大企业研发奖补和首次获批高企奖补力度,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开展研发管理规范化建设,对通过省研发管理体系贯标的企业给予补贴,支持行业头部企业在我市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区域研发总部。近三年来,淮安共发放科技类奖补资金超4亿元,2024年发放科技企业奖补资金1.58亿元,其中研发奖补资金4479万元,惠及97家企业,获得奖补资金的企业研发出国内首创技术17项、国内领先技术24项、打破行业垄断技术1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9项,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2025年,淮安着力抓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支持淮阴工学院先行先试,将有利于企业降低创新风险,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2024年,淮安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成效显著,435家企业申报高企,327家获批,总数达940家,通过率全省第二,创历史新高。

平台支撑——

政产学研,催生创新“核裂变”

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是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与产业化的关键平台。在淮安,科创载体、平台的不断涌现,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从西安路转向枚皋路,只见道路宽阔整洁,两旁树木花草葱郁,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汇聚了天鹏锂能、展德光电、天士力、协利源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它们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共同推动清江浦经济开发区都市型科技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如今,淮安正通过加强平台建设,促进前沿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2024年,南京理工大学淮安研究院启动运行。据介绍,该研究院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三横三纵”创新矩阵,特别是随着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魁元实验室、先进越野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淮安的相继落地,将助力淮安打造千亿级高端装备、新材料产业集群,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科技动能。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有各级科创载体70家,其中众创空间2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1家、科创综合体20家。无论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的平台、还是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平台发挥着强大的“磁场效应”,不断催生创新产生“核裂变”。

此外,在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与共享方面,淮安也积极探索新路径。今年,淮安正在起草《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长三角北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枢纽城市”的战略定位。据悉,目前全市已实现大型科研仪器设施一站式共享服务管理,平台聚集了淮阴工学院、淮安市产品质量监督综合检验中心、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等签约单位28家,入网设备600多台套,涉及光谱、色谱、电镜、生化分析等12大类,涵盖化工、医药、食品、环境等行业检测服务领域,入网仪器总原值突破2.7亿元。这一共享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了资源浪费,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增强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引商引才——

汇聚要素,构筑产业“新高地”

淮安深知引商引才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性,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优惠政策等举措,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与高端人才,构筑产业 “新高地”。

“淮安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为企业提供的全方位支持,让我们看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去年合源锂创(淮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期固态电池智慧量产基地封顶仪式上,董事长刘敏表示。

刘敏拥有10年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经验,具备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的全价值链体系开发能力,2022年成功推出全球首个高比能固态电池示范运营项目。2024年,刘敏被评为市“淮上英才计划”创业领军人才。据悉,合源锂创(淮安)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生产电池3GWh/年的生产能力,年实现销售36亿元,税收2250万元。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必须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持续发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以高素质人才带动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水平提升。近年来,淮安印发《淮安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专项实施细则》,大力引进扶持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来淮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大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支持力度。实施2024年度“淮上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资助资金3850万元。组建人才专班,分批次动员组织全市各类科研主体申报省级以上重点人才项目,入选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人、省“双创”团队2个,居苏北地区第一;入选国家海外人才项目2人、省“双创”人才3人,实现历史性突破。优化科技项目考核评价机制,赴苏州、深圳举办科技招商活动,新招引高科技项目超420项,科技招商评价体系获全省试点推广。高标准举办淮安创新创业大赛,对接“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和国家创新创业大赛,探索增设东南大学、上海交大、南京理工等3场高校专场赛,组织北京、武汉、深圳城市选拔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创新创业项目400项,落地转化项目20项,促成“揭榜挂帅”项目6项。2024年,开展科技金融赋能企业系列活动,定期召开全市科技金融工作座谈会,举办先进制造业科技金融直通车等10余场融资对接活动,为全市202家企业发放“苏科贷”9.99亿元,同比增长12%;为880家企业发放“淮科贷”36.85亿元,同比增长17.6%。

在人才引进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创新型企业在淮安落地生根,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使二者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征程上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胡长青表示。

2025-04-14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70726.html 1 3 “双链”同频共振 奏响创新“和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