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何 渊 卢化福
徐天魁
通 讯 员 施佳宏 周永飞
范宏伟 周祝君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4月7日,在淮安区河下古镇的家中,97岁老人宋文明唱起了当年在新安学校(现淮安市新安小学)学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随着歌声,宋文明的思绪回到了当年。“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宋文明说,那时的新安学校与其他学校不一样,不仅教授文化知识,还注重劳动和文艺教育。“尤其是跟抗日有关的文艺作品,我们不仅学习,还自编自演。我参演了一部抵制日货题材的话剧,在剧中饰演孩子一角。”宋文明说,1935年,7岁的他进入新安学校。新安旅行团出发的时候,他还参加了送行活动。
14岁的朱家豪在一旁听得十分认真。去宋文明家之前,在淮安市新安小学老师徐颖的带领下,朱家豪参观了新安小学旧址,了解了新安小学和新安旅行团的历史。徐颖告诉朱家豪,1929年6月,学校在河下莲花街新安会馆建立,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李友梅、吴辅仁、蓝九盛3人筹建,其中李友梅是中共地下党员。一些隐蔽战线上的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也被送到了学校,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女儿项苏云、湖南籍革命烈士王英姿的儿子左义华(后改名为左林)成为学校的“基本学生”。
“新安旅行团从淮安走向全国,宣传党的主张,唤起民众抗日救亡。
(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