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枢纽角色,厚阔的历史源流

——“运河之都”大道畅行的城市基因

编者按 枢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赋能开放的关键支撑。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是淮安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扛牢挑大梁共同责任的重要发力点,也是省委要求淮安做好的“四篇文章”之一。今日起,本报刊登由淮安融媒新闻中心策划的“大道畅行 枢纽使命”融媒体新闻行动相关报道,从历史源流、时代呼唤、现实路径等多个维度,呈现淮安如何以枢纽经济为支点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淮安融媒记者 孔 雪 陈知闲

傍晚,乘车过淮安大桥,往外看去,五河之中百舸争流,宛若一条条游龙。此刻,夕阳将这片水面染成金色。

在淮安,“黄金水道”是景,也是实。

江苏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内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二年保持全省内河第一,全国性交通枢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一个个光环足以佐证淮安正以枢纽之姿蓄势腾飞。

不过,惊叹当下的同时,有一点不应该被忽略——

这座城市的枢纽基因,早在2500年前就已被深深根植。

从邗沟咽喉到九省通衢

一条运河波浪宽。

大运河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水路交通系统,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穿越多个省份,沟通五大水系,千百年来滋养了沿岸无数群众,也成就了一批运河名城。

其中就有淮安。

《左传》记载:“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使淮安成为连通江、淮、河、济四大水系的纽带和交通运输的要冲,“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淮安成就“运河之都”美誉,其初始原因应该锚定于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原因在于,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的时代,大宗商品(如粮、盐、金属)的流通主要依赖水运。

后来相继开挖的隋唐大运河、明清大运河,都表现出对邗沟的“路径依赖”。由于隋唐大运河的存在,加上淮河、通济渠,以及唐垂拱年间开挖的运盐河(今盐河),唐时的淮安已经奠定了水运枢纽地位,有白居易“淮水东南第一州”为证。明代姚广孝的“壮丽东南第一州”不只是对乐天居士的酬和,更以“壮丽”一词浓缩了淮安带来的震撼。

淮安文史专家荀德麟先生所著《淮安史略》中记载,明清时期,以清江浦为轴心的两淮城市,扼河、漕、盐、榷、驿之机杼,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

基于此,淮安被称作“运河之都”,可谓名副其实。

从漕运中枢到盐榷要地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且重要,明清两代均将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设于淮安。

(下转A2版)

2025-04-11 ——“运河之都”大道畅行的城市基因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70563.html 1 3 枢纽角色,厚阔的历史源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