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杨 尚 蔡雨萌
3月28日,电视剧《北上》在央视一套正式收官,该剧在同时段全国卫视频道所有节目中收视率排名第一。剧集的最后,离家北上的年轻人陆续回到花街,他们看到新生活的希望,重新找回那份属于运河的记忆。
该剧在保留徐则臣所著小说《北上》精神内核的同时,以“运河命运三幕剧”重构叙事:繁荣期的船运鼎盛、衰落期的艰难转型、申遗后的文化新生。让我们跟随电视剧的叙事脉络,回顾作为徐则臣“文学故乡”的淮安,在悠悠运河的陪伴下,有着怎样的过往、蝶变和新生。
繁荣期的船运鼎盛
在电视剧《北上》的叙事中,运河的黄金时代被复刻为“花街六子”无忧无虑的童年。曾经的淮安,因“运”而兴、因“漕”而盛,有着同样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修邗城,凿邗沟,引长江水一路向北,最终与淮河相会在末口。邗沟是大运河最早的河段,而末口就是今天的淮安。在此后的2500多年中,再没有第二个城市像淮安一样,始终作为连接长江、淮河和黄河的重要枢纽,从未间断。
漕水转谷,千年载运。自隋起,朝廷在淮安古城中心设漕运专署,宋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清时期,朝廷更是在淮安设立了国家管理漕运的最高机构——总督漕运公署,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筹运工作。
当时的淮安有多繁盛?据《重修山阳县志》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船,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属咽喉要地也。”《续纂山阳县志》又载:“漕都居城,仓司屯卫,星罗棋布,俨然省会。”“夏秋之交,粮艘衔尾入境,皆停泊于城西运河。”皆是对淮安作为漕运枢纽的生动描述。
如今,走进位于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河下古镇、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清江大闸,以及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府遗址,均可透过时光的长河,窥见淮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历史繁华。(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