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以重特大项目推动城市能级跃升

(上接A1版)目前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基本实现全覆盖,下一步还需要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覆盖力度。同时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进一步支持企业加强技改,通过综合施策,实现传统产业迭代发展。另一个方面,加大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始终坚持淮安“7+3”产业发展的赛道布局,同时加大“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政策实施。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夯实淮安的产业基础,使新兴产业成为淮安产业发展的特色。另外,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尤其是用好淮安既有的产业基础以及资源禀赋的优势,为淮安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的迭代升级做好积累。

“作为淮安本土民营企业家代表,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在‘项目为王’的导向下,感受到了哪些最直接的变化?”主持人问。

王强众说,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政府服务效能的提升上。项目审批流程大幅简化,过去需要数月的手续现在通过“绿色通道”压缩至42天内完成,极大地加速了项目落地进程‌。此外,政策支持的精准度显著提高,地方政府针对不同产业链需求定制了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方案,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对接资源,降低运营成本‌。营商环境优化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沃土。以百斯特集团为例,政府专班全程提供技术对接和市场拓展支持,推动项目快速投产并形成规模效应‌,为民营企业创造了“敢投、敢闯、敢干”的底气‌。

“推进重特大项目建设对本土产业链有哪些带动作用?”主持人问。

王强众表示,重特大项目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呈现“链式聚合”效应。以百斯特为例,通过引入食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从种植、加工到冷链物流的完整链条,本地农产品附加值提升超30%‌。政策红利向创新领域倾斜,推动企业向高端化转型。百斯特智慧农业项目,便受益于数改专项扶持资金。“产业生态+政策赋能”的双轮驱动,正助力本土企业从区域深耕迈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

“在重特大项目密集投产、用能需求陡增的背景下,国网江苏电力如何破解‘既要保供应、又要促转型’的双重挑战?”主持人问。

吉兰芳介绍,用电量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2024年,淮安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速达21.3%‌,位居全省首位。这一数据是淮安重特大项目加速突破的有力印证。我们积极开展新一轮电网规划,深化“开门接电”示范区建设,通过创塑“淮上心”服务品牌,主动超前对接项目建设,全力保障重大项目高效率接上电。同时,我们还成立绿电绿证服务站,引导经营主体参与绿电交易。去年,全市绿电交易规模达2.5亿千瓦时,增长超8.5倍。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时代新征程,淮安将持续推动重特大项目质量体量不断提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2025-03-10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68076.html 1 3 以重特大项目推动城市能级跃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