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观点·公益广告

把握七大思维,为破解干部“不会干”问题提供方向指引

■李 倩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思想方法论逻辑体系,能为破解干部“不会干”问题提供方向指引。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要求干部登高望远。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式。通过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干部在干事时能够明确方向、长远规划。例如,在制定地方发展规划时,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应着眼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趋势。注重培养战略眼光,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确保工作可持续性。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干部行稳致远。历史思维,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思维方式。通过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干部能够在干事时鉴往知来、把握规律。例如,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改革案例,了解改革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为当前的改革工作提供借鉴。从历史发展规律中把握前进方向,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要求干部慎思明断。辩证思维,就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并自觉按照规律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要求干部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全面、客观、发展地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善于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求干部见微知著。系统思维,即运用系统概念和系统科学理论,从系统视角认识对象、整理思想、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通过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引导干部树立系统观念,统筹兼顾各项工作,避免顾此失彼,形成工作合力。当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时,干部要能够有效组织和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求干部锐意进取。创新思维,就是指突破旧有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维定势局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维度思考分析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的思维方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为此,我们的干部在干事时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学习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推动工作创新发展。在营造创新工作氛围的同时,对干部的创新尝试给予一定的容错空间。

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要求干部心存敬畏。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要通过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引导干部树立法治观念,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干部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对违法违规的干部进行严肃问责,确保干部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提高底线思维能力,要求干部居安思危。底线思维,就是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的思维方式。要引导干部具备底线思维,明确底线要求,增强风险意识,做好风险预判和防范,确保工作安全稳定。同时,干部的红线、底线更不能忘,要坚守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做到清正廉洁。

破解干部“不会干”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七大思维。但思维方式不会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提供重要的解题思路和方向。只有综合运用各项思维能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方能让我们的干部“会干、能干、干得好”。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

2025-02-17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66599.html 1 3 把握七大思维,为破解干部“不会干”问题提供方向指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