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颜值”刷新,保护体系日趋完善
水,是湿地的灵魂,水体质量直接影响湿地整体生态系统。在白马湖国际重要湿地,7个监测探头没入湖中实时监测,并将数据上传数据库。
湿地生态平衡由生物、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维系。“除水质监测外,白马湖国际重要湿地还配有土壤、气象、空气等监测设备,对湿地环境进行全天候监控。”淮安市白马湖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湿地处处长胡鑫告诉记者,通过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监测和管理系统,还可查看巡护队员巡护轨迹、火灾预警、水质监测、物种智能识别等。
探索湿地保护与修复,淮安从未停下脚步。
近年来,我市开展保护修复、科研监测、科普宣教、合理利用等多个专题规划编制,形成《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21—2035年)》修编初步成果。制定《巡防巡护管理制度》,配强一线管理人员,明确日常巡护责任。强化重要湿地监测管理,定期组织开展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年度监测和评估工作,有效保护了重要湿地区域生态系统。
我市加大力度组织推进湿地有害生物治理、湿地生境提升、乡土树种生态抚育等湿地生态修复等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上报工作。拟通过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打造河流、湖泊等湿地保护修复新技术模式,重要湿地区域水鸟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状况持续向好。目前,修复方案已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现场考察。
“丰景”更好,生态产业欣欣向荣
绿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性利用打造生态旅游新风尚,淮安将白马湖生态资源禀赋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去年4月23日,“世界地球日”主题公益研学活动在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作为“白马湖清心研学”主题活动的第一课,此次活动精心准备了鸟类趣味教学、手工制作鸟巢、现场观鸟识鸟等活动,让孩子们能够近距离接触湿地,欣赏湿地美景,增强他们保护湿地、爱护环境的意识。
守住生态美,带来百姓富。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开展世界湿地日、生物多样性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开展“研学游”活动,形成独具白马湖国际重要湿地特色的科普宣教品牌——“白马湖清心研学”,有力推进了湿地生态文化建设,推动全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各类湿地宣传活动20余次,数万人参加。
去年11月29日,从中国湿地协会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湿地生态保护交流活动现场传来好消息,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成为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成员单位,白马湖国际重要湿地品牌美誉度、含金量持续提升。
在白马湖边,搭上一顶帐篷,仰望星河灿烂,静听流水潺潺,再去向日葵花海中,感受生命的热烈与奔放……绿水青山处处景,一幅诗意盎然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