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行进中的淮安,一步一景,城乡皆美,一幅文旅融合的画卷徐徐铺展。
回眸2024。这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擦亮“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城市名片,为彰显淮安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应有成色奋力践行文旅担当。
文化润民心 添彩幸福淮安
初八,大型淮剧《杨伯吹断案记》;初九,大型淮剧《陈三两》;初十,京剧《龙凤呈祥》……甲辰龙年正月,淮安市文化艺术中心精心组织了7场演出,汇集了淮剧、京剧、淮海戏多部经典骨子老戏,让群众开开心心看大戏、欢欢喜喜过大年。
强供给、优服务……一年来,优质文化服务直达基层普惠百姓,一揽子文化活动和惠民举措贯穿全年,唱响了淮安文化惠民的“四季歌”,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
在2024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文化旅游节上,为期4天的惠民演出,集中展示淮安传统戏曲等精彩节目,每晚吸引千余人观看;“送戏下乡”暨“四季村晚”活动全年演出361场;市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等公共阅读场馆开展各类阅读推广活动超2600场,累计服务读者370余万人次;市文化馆全年开展文化活动458场次,服务群众38.9万人次;市美术馆通过“移动美术馆”开展百场基层惠民巡展,累计推出展览109场,服务群众10.3万人次……全市文化场馆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4万余场,把文化种子撒进群众心田。
做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淮安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一年来,院团改革的“淮安模式”催生了艺术创作的繁花盛开。大型淮海戏《荡湖船》经国家京剧院演绎,参加2024年新年戏曲晚会,淮安戏剧作品第一次登上新年戏曲晚会的舞台;淮海戏《回娘家》亮相文旅部主办的“文艺中国”2024新春特别节目和“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元宵戏曲特别节目”;新编京剧《珍珑棋局》参加省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获“最佳导演奖”等4个奖项;京剧《万家灯火》等6个项目入选江苏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淮海戏小戏《哥哥的风筝》《夜深人不静》参加“康庄之歌”江苏省第六届戏剧小戏小品小剧场展演;黄梅戏《郎对花姐对花》《真假新郎》获文旅部表彰;小品《躲在楼上的老母鸡》荣登2024年长三角地区暨第17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金奖榜首……一台台精品戏曲、一部部文艺佳作从淮安走向全省、全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2024年,是进击之年,亦是变革之年。在全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基础上,涟水县文化艺术中心成立,整合淮安市文工团组建“淮安市淮阴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通过改革,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演职人员安排更加合理,优势力量更加集中,为艺术精品创作提供了更好条件。2024年4月29日,文旅部副部长卢映川来淮调研,对我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工作给予高度认可。
文化服务,不止于此。2024年,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系统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建成智慧广电乡镇(街道)7个;对2.4万户经济薄弱地区农村低保户给予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补贴;培育优秀群众文化团队15支,辅导培训群众文艺骨干400人,民生实事展现更暖温度。
文脉千秋续 绽放时代光彩
“运河之都”淮安,文脉悠长、底蕴深厚,积淀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一年来,我市聚焦保护与传承,强化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赋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一个个精品特展推陈出新,一批批考古项目成果丰硕,累计逾千万游客走进各文博场馆……文物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的高质量发展,让文物遗产“活”起来,带动博物之旅“热”起来。
护文明火种,传千秋文脉。聚焦保护利用,摸清文物“家底”,全面推进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复查“三普”文物点1579处,复核完成率98.7%,工作完成率在全省排名靠前;淮安区西街古闸遗址成功入选江苏省2024年度普查重要新发现,上报全国“四普”百大新发现。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和经济发展大局,推进考古前置,开展36个地块考古勘探,完成调查勘探总面积约270万平方米,文物资源区域评估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淮安新路遗址考古项目成功入选江苏2023年度十大“田野考古示范项目”,淮安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成功入选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案例,“淮安市城市考古”项目首次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实现开创性突破。
如何充分发挥各文博场馆文物展示和“文化客厅”作用,让更多文物瑰宝走出“深闺”、直面观众?一年来,我市创新实施博物馆总分馆制,立足馆企深度合作,探索矩阵化联合办展新路,淮安自然博物展、“殷墟上的汉字源头艺术特展”、“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淮安“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等系列活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淮安大地上的历史遗存、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市民游客在许多场景中都能和传统文化来一次美丽“邂逅”。2024年中秋假期,全市备案博物馆共接待游客8.6万人次,位列全省第三,全年接待游客逾千万人次。
推陈出新、活化利用、传承发展的特色路径,助推我市博物馆事业实现了里程碑式突破。周恩来纪念馆、淮安市博物馆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涟水县博物馆晋级国家三级博物馆。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市级博物馆为龙头、县区综合馆为主体、专题馆行业馆为骨干、非国有馆为补充,涵盖历史、考古、人物、自然、非遗等多种类型的特色博物馆体系,博物馆展览面积较“十三五”末增长了150%。
文旅频“出圈” 融合风帆正劲
文旅产业是具有影响力的“幸福产业”,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24年以来,“国潮”、市集、露营、音乐、演艺、美食……一系列的新场景、新玩法让“嗨游淮安”频频“出圈”,成为淮安文旅的关键词。
“2024嗨游淮安”元旦、春节文旅消费季,“欢欢喜喜过大年 嗨游淮安惠新春”路演,嗨游淮安“五一”、端午系列主题活动,“‘惠’聚金秋 嗨游淮安”文旅消费季,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文化旅游节……过去一年,全市文旅从供需两端发力,推出一场又一场文旅消费盛宴,让市民和游客大呼过瘾。
这一年,淮安文旅“朋友圈”不断扩大。我市赴上海、重庆、山东等地开展文旅推介活动,累计吸引3万余人参加;邀请大运河沿线30个城市、东西挂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南北挂钩辽宁铁岭、南京都市圈“8+2”城市的百余项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齐聚里运河畔,共襄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文化旅游节盛会;开展“缤纷四季 嗨游淮安”新媒体行动,邀请“小黑”诸鸣等近20名“头部旅游达人”,组织淮安文旅体验官100余人次,发布新媒体视频200余个,累计播放量超10亿;策应“与辉同行”江苏行,带热运河、西游主题文旅产品,全网播放量超6亿;举办长三角地区暨第17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累计超560万人次通过直播观看大赛盛况;加强与美国、法国、日本等9个国家文旅部门交流互动,组织市文旅集团、西游集团赴日韩开展文旅推介活动,参加新华社主办的“中法美食嘉年华”活动;组织新加坡、马来西亚的10余家旅行商、媒体机构来淮踩线,邀请英国、意大利籍TikTok创作人员来淮采风,相关作品播放量近500万。
以特色文旅大餐为核心,我市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让兼具生态美景与人文气息的淮安,成为远近游客品人间烟火、寻“诗和远方”的旅游目的地。仅2024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文化旅游节期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1080.8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14.6%;2024年国庆期间,纳入统计的39家A级旅游景区和方特东方欲晓共接待游客241.25万人次,同比增长36.79%。应对流量“热浪”,淮安早已做好了准备,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打造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不断提升软硬件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营造宾至如归的旅游服务环境。
流量变成“留量”,人气转为“财气”。2024年1—11月份,全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47.5亿元,同比增长11.7%。
回望硕果,满怀欣喜;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站在新的起点,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系统将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聚力打造文旅品牌,提振文旅消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奋力交出一份实实在在的文旅答卷,为推动淮安成为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生力军贡献更多文旅力量。
■融媒体记者 刘 权
通 讯 员 赵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