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 纯 孙发宇 骆晓琳
近年来,淮安经开区徐杨街道立足破解村级后备力量储备不足、储备与选用衔接不畅等实际难题,坚持“选培管”三步走,建强村级后备力量“蓄水池”,为建好基层战斗堡垒提供人才支撑。
注重多渠道选配
坚持“内寻外引”相结合,按照“双好双强”标准,对内聚焦致富能手、优秀党员、回乡青年、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对外借助“双招双引”机制,挖掘在外发展有活力、有思路、有情怀的本土能人;畅通“自荐他荐”双渠道,街道党工委书记牵头,进村开展座谈调研;街道各分管负责人带队,入户开展全面摸排;各村党组织强化宣传引导,鼓励优秀青年充实到村级后备力量中。截至目前,徐杨街道共储备后备村党组织书记13人,其中致富能手3人、回乡青年3人;储备普通后备干部31人,其中致富能手和创业青年14人、回乡青年6人。
突出全方位培养
强化街道、村两级联动培养,推动村级后备力量素质全面提升。村党组织书记、“两委”成员“一对一”结对后备力量,有计划安排其参与网格服务、村组事务管理、列席村级工作会议等,通过面对面指导、手把手帮带,让其知民情、通民意。依托街道党工委党校,借助村党组织书记大讲坛等,围绕基层治理、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对后备力量开展20余次专题培训。鼓励村级后备力量积极参加再教育提升学历、村干部资格证书考试、社工证考试等,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打牢基础。截至目前,后备村党组织书记中的12人取得村干部资格证书、3人取得社工证书;普通后备村干部中11人取得村干部资格证书、6人取得社工证书。
强化规范化管理
实际工作中发现,取得村干部任职资格的人员,在储备和正式使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为破解这一难题,徐杨街道党工委研究建立村级后备力量“1631”储备培养机制,即进入后备库前,须按村干部任职资格及“十不选”标准进行1次政审考察,避免带病储备;入库后,须到村参加不少于6个月的志愿服务,实现后备人选和意向村的“双向选择”;意向明确后,后备人选须以网格员等身份到村跟岗试岗不少于3个月,期间参加街道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1个月。对优秀的后备人选,做到“成熟一个、使用一个”,真正做到“备而可用、能进能出、素质过硬。”截至目前,徐杨街道有11名优秀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3人在“双向选择”后移出后备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