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市委、市政府首次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召开新年第一会,充分释放“大抓工业”的鲜明导向,动员各地各部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实施,为更好展示“象征意义”提供有力支撑。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相关决策部署,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大力推动项目攻坚加码提速、企业质态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动能不断积蓄,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全市干群攀高比强的信心有力提振、跨越赶超的决心显著增强。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工业开票、工业用电量、工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4%、11.8%、23.0%、24.5%,增速均为全省第一,预计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迈上4000亿元台阶。
项目攻坚持续突破 发展潜能积厚成势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项目作为加快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头版头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之举,一以贯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奠定坚实基础。2024年,全市上下扎实推进项目招引“4833”、项目建设“1533”工程,深化项目“五新”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用好月度通报预警、季度攻坚拉练、年度考核奖惩等措施,全力推动项目快建设、快达效、快列统,工业投资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我市抓工业投资有力有效。
招大引优提质量。精心举办淮河华商大会、台商论坛、金秋经贸洽谈会以及杭州、深圳、欧洲等主客场招商推介活动,成立专业化科技招商队伍,探索基金招商、场景招商新模式,持续提升招商选资能力水平。1—11月,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49个,同比增加184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31个,预计全年工业项目引资额超4000亿元。强化项目源头管控,将项目创新水平、设备智能化水平等要素纳入分析研判,推动产业投资监管协议加快落地,市产业专班全年研判10亿元以上项目超200个,为项目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中投资主体为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央企的占比超半数;新招引科技型项目420项,新竣工高科技工业项目120项以上。
“五新”衔接促转化。压紧压实新招引、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新列统各环节项目推进责任,突出“快”字要诀、“链”式推进,加大要素保障、投产服务、质效跟踪力度,切实提升项目转化率、投产率、达效率。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率、“拿地即开工”重大项目占比等多项指标全省第一,实现工业项目规划许可政务服务当天办结。1—11月,全市新开工、新竣工、新列统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分别达377个、297个、120个,同比分别增长11.5%、49.2%、62.2%,平均每周新开工亿元项目7.8个、新竣工5.8个、新投产4.1个;当年签约当年开工亿元工业项目314个,亿元项目从开工到竣工平均用时9个月,较上年度缩短近4个月。
提升质效释动能。更加注重项目转化和产出贡献,主动策应新竣工项目需求,全力推动项目验收审批辅导、要素供给保障、人才招引服务、金融支持对接、产业配套协同等“五到位”,实现项目攻坚与企业培育无缝衔接。2021—2023年新竣工项目列统率达86%,一年内提升了16.3个百分点;在建百亿级工业项目中已有11个首期竣工投产,产能加速释放。1—11月,天合光能、捷泰、比亚迪、中天、台华、天鹏、南高齿和巨石等8户重点新增长点累计贡献产值增量177.5亿元,合计拉升全市产值增长5.1个百分点。
企业培育向新而行 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动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深入实施百亿企业、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智改数转网联”“千企技改”等行动计划,引导优质企业瞄准行业标杆苦练内功、转型升级,助力工业经济持续拓增量、优存量、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
规模培育壮骨干。坚持“抓大、扶小、培优”统筹发力,支持企业加速盘大盘强、规模跃迁。1—11月,36户百亿(50亿)培育企业实现产值1340.4亿元,同比增长22.6%,高于全市规上工业13.1个百分点,天合光能迈入百亿企业行列。积极抢抓国家“两新”“两重”等重大政策机遇,扎实推进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1—11月,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6%,增速全省第三。6个项目获设备更新国债支持,共计1.67亿元,项目数、资金额分别位居全省第四、第五;20个项目入选工信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清单,贷款金额49.2亿元,居全省第五;25个项目获省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支持,贴息资金居全省第二。
创新引领育人才。出台“科创高地18条”等新一轮科技支持政策,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科教产业园“创新之核”,东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落地建设,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亿元,实现三年翻两番。创新企业矩阵培育取得新进展,预计全年规上企业研发投入突破140亿元,连续三年增长超20%;有效期高新技术企业达940家、净增172家,净增数是2022年、2023年之和,总数较2023年增长22%。促进产才融合,新获评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名、国家海外人才项目2个、省“双创计划”创新团队2个,多个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取得突破,入选数量均为Ⅲ类地区第一,帮助企业争取省级以上人才奖补资金7672万元;新增首位“江苏省首席技师”、12名“江苏工匠”、14名“江苏省卓越技师”。
专精特新引转型。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分别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7户、108户、418户,企业质量、品牌、专利、标准、上市等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今世缘荣获全省白酒行业首个“亚洲质量卓越奖”,6家企业产品获得“江苏精品”认证,新增省首台套重大装备2项,Ⅲ类地区入选全省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典型案例的3家企业均在我市;19个平台入选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名单,全省第五、苏北第一;制造业有效发明专利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同比分别增长26.9%、27.2%,增幅均居全省第四;新增制定修订国家标准35项、行业标准3项;新增2户企业挂牌新三板,146户企业挂牌省股交中心“专精特新”专板,居全省第三、苏北第一。
数智赋能促融合。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双向发力,持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1—11月,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44%;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应税开票销售752.7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均为全省第一。圆满完成“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免费辅导诊断全覆盖,新增获评各类省级以上“智改数转网联”标杆示范企业206个,是历年获评总和的近2倍,规上工业覆盖率15.07%,全省第二。其中,11家企业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在全国各类城市中排名第五;新增省工业互联网平台15个,全省第二;新增省智能工厂6户、省智能车间75个、省五星级上云企业109个,均创历史新高。
集群发展成效彰显 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全力推动“7+3”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大做强,创新提出“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定位,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利用综合交通优势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贡献度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化研究建体系。持续深化产业研究,结合我市及各县区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研究确立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等重点改革课题,制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方案,创新提出“5+X”未来产业体系,分行业、分类别推进“新三样”“三根丝”等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逐一梳理明确县区主导产业和细分领域发展方向,研究制定盐河产业带、西南化工片区等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全市产业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8.1%,较“十三五”末提高23.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36%,较2023年提高4.1个百分点。
链式发展育集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重特大项目链主作用,持续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标识度的市、县两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城市新名片。我市光伏产业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列;入选全省新能源、新一代信息通信、新型食品3个集群重点承载区域;仪器仪表产业链供应链入选国家质量联动提升地区试点;盐化工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项目被列入省级质量认证创新试点;金湖县先进节能环保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淮安区机械设备精密配件产业集群新创成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及新能源产业集群突破千亿元,取得历史性突破。
绿色转型增效益。聚焦纺织、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一体推进淘汰落后、绿色转型、产品提质等行动计划。深化“亩产效益”改革,出台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办法,大力推进低质低效用地清理,全年累计整理利用各类存量土地7.74万亩,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推广绿色制造模式,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35个,全市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100%达到基准水平以上,其中30%产能达到标杆水平;新获评国家绿色工厂4户、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企业4户,淮安经济开发区创成国家绿色工业园区。
政策集成优生态。强化产业配套、供需对接,牵头成立多家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联盟,分行业举办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20余场,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全国轮胎行业协会等在淮举办全国性行业峰会;编制发布产业配套白皮书,市级铸造、锻造、精加工、电镀、热处理等“五个中心”和模具产业基地正式挂牌,开发上线“淮企小秘书”综合服务平台,“1小时”工业配套服务圈初步形成。强化金融、财税等政策支持,组建总规模80亿元市产业投资基金、10亿元省数智制造(淮安)产业专项母基金,截至11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653.87亿元,同比增长9.15%,新增制造业贷款112.39亿元,同比增长24.5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1.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53.65亿元,同比增长69.65%;市、县(区)两级财政共安排支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约7.5亿元,其中市本级预算安排工业强市专项资金2.9亿元,我市推进惠企资金“免申直补”“直达快享”典型案例获省表彰推广。
新征程扬帆启航 新使命重任在肩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市委确定的到2030年和2035年实现阶段性经济发展目标的起步之年。竞逐未来,全市上下必将进一步突出新型工业化引领,强实干重实效,抢先机育新机,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改善和提升微观主体感受,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促进固本提效与蓄势赋能协同,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枢纽经济等深度融合,聚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努力成为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生力军。